特色专题课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①农业生产区位因素②工业生产区位因素③农业地域类型④工业地域类型⑤地域联系⑥城市区位因素⑦城市环境问题⑧地域联系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的区位条件评价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因此在复习时要掌握影响农业和工业的区位因素,学会对某一工业区或农业区的生产条件进行评价。(1)农业生产主要包括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区位选择和农业地域类型三方面内容,重点是结合某一农业地域类型进行农业生产条件(区位因素)的评价。(2)工业生产中的重点是工业区位的选择、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区位因素和生产特点。(3)聚落的重点是分析不同城市的区位因素,了解城市环境问题的表现及解决措施。(4)地域联系主要指交通运输,交通运输对聚落和商业有重大影响。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1:农业工业甲经历了水稻生产——基塘农业——花卉、乳牛业的发展历程作为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加工贸易一度占到全国的四成乙重点发展亚热带水果、蔬菜、花卉种植业,供应东北部工业区是全国著名的石化、宇航、电子、飞机制造中心材料2:“我国国家粮食储备库数量分布图”。材料3:“我国粮食产量增长示意图”。(1)促使甲乙两地农业发展变化的相同区位因素有哪些?(2)说明甲乙两地工业发展条件的差异。(3)据材料2分析我国粮食储备库的分布与我国粮食生产的关系。我国西部地区粮食储备库分布稀少,试分析其原因。(4)读材料3可知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但近年来增产幅度在减小。试分析近年来粮食增产幅度减小的原因。解析:第(1)题,从表中可知,甲、乙农作物变化与市场、交通运输和冷藏保鲜技术有关。第(2)题,甲地是我国珠三角工业基地,乙地为美国南部高科技工业区。第(3)题,从材料2中可以判断出粮食储备库的分布,并结合我国粮食生产与储备库之间的关系分析原因。第(4)题,粮食增幅减小与农业结构调整、耕地减少等有关。答案:(1)市场需求量的增大;交通运输的发展;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2)甲:劳动力丰富而廉价,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乙:能源资源丰富,科技发达。(3)我国粮食储备库主要分布在我国粮食生产集中、粮食需求量大、人口分布密集的地区。我国西部地区粮食生产少;人口分布稀疏;农业以畜牧业为主。(4)畜牧业的增加,西部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城市建设、生态退耕导致耕地面积减少;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2012年8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统计数据:截至2011年年末,中国城镇化发展迅速,2002年至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2011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比2002年上升上了12.18个百分点,城镇人口69079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18867万人;乡村人口65656万人,减少了12585万人。预计,2030年中国的城市化将达到65%以上。城市人口达到10亿人左右,形成1个世界级城市群,2个国际级城市群,7个国家级城市群,若干个区域性的中小城市群。材料2:材料3:“某城市市中心与郊区下午4时的气温差表”。时间1月4月7月10月全年气温差(℃)5.26.05.46.05.5(1)根据材料1,分析由现在到2030年,我国城市化进程处在哪一阶段?有何特点?(2)根据材料2,比较沿海地区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和农业产值比重下降速度,并分析这种状况会引发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3)简述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地理意义。(4)据材料3表中数据,分析该城市城、郊之间污染物迁移的原因与方向,并提出为改善城区空气质量在郊区应采取的有效措施。解析:第(1)题,从材料中数据49.68%上升至65%,可知为加速发展阶段。第(2)题,直接从图乙中得出结论。第(3)题,城乡一体化的地理意义需要从对城市和农村两个方面的影响回答,其最终目的是缩小城乡差距。第(4)题,在城市中心区与郊区存在着热力环流,所以要合理规划城市,避免城市中心区与郊区的环境因热力环流受到影响。答案:(1)加速发展阶段。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镇聚集,城市化水平加速提高,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大幅度拓展,出现城市密集地区和城市群。(2)从总体上说沿海地区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下降速度小于农业产值比重下降速度。问题:这种状况会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