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教案全文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作者介绍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生于长安。十二岁前在长安度过。他的先辈曾经显赫,但祖父、父亲官职并不高。母亲是范阳大族之女,从宗元四岁就教他识字读书。贞元九年(793),二十一岁的柳宗元进士及第。二十六岁又中博学宏词科。此后仕途比较顺利。贞元二十一年德宗去世,顺宗即位,重用王叔文等执政,推行革新。柳宗元、刘禹锡、韩泰等名士参与其中。但不到半年,宦官和豪族地主集团便拥立太子李纯即位,是为宪宗。改革集团成员纷纷遭到贬谪或杀害。柳宗元(此时34岁)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这次事件对他打击很大,是他一生的转捩点。《新唐书》本传说:"宗元少时嗜进,谓功业可就。既废,遂不振。"不过他在永州的十年,却专心进行文学创作,写出了很多优秀作品。十年后,他又改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市)刺史。官职有所升迁,地点却更偏远了。他在柳州四年,有许多善政。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公元819年11月28日),病逝于柳州。刘禹锡遵其遗嘱编其集为三十通。但到宋初,柳集已散失严重。穆修多年搜求,编成《唐柳先生集》,是为宋人编校的第一种柳集。今刘本、穆本早已失传。近人所编柳集有若干种,或称《河东先生集》,《柳河东集》等。柳宗元是思想家,在以回答屈原《天问》的形式而写的《天对》中。否认天地是神所创造,明确提"元气"是自然的本源,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他反对把远古所谓"尧舜之世"当作最高的理想社会,认为历史是进化的。他主张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这些思想在当时是进步的。柳宗元又是卓越的散文家。他和韩愈是古文运动的两位主要倡导者。他的山水游记、寓言小品以及其它古体文章都很有名。柳宗元在诗歌方面,也卓然成家。明胡应麟说:"元和而后,诗道浸晚,而人才故自横绝一时。若昌黎之鸿伟,柳州之精工,梦得之雄奇,乐天之浩博,皆大家才具也"(《诗薮外编》卷四)。严羽《沧浪诗话》单"柳子厚体"。他的诗今存138题,164首,大都抒写贬谪生活感受和对山水景物的欣赏,时时流露出愤懑不平的情绪。他的一些诗篇采用了寓言的方式。他的古诗大都描写自然山水,运思精密,着力于字句的选择和锤炼,创造出峻洁、澄澈的境界。古来论者多言其受谢灵运的影响。这是因为他和谢一样,在贬谪生活中借山水诗篇来遣兴寄意。比如谢诗有"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诗》);柳有"木落寒山净,江空秋月高"(《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他的近体诗也写得情致缠绵,色彩绚丽,音调和谐,与他的古体诗风格有异。背景介绍漳汀封连四州:漳州,今福建龙溪县一带,汀州,今福建长汀一带;封州今广东封开县一带;连州。今广东连县一带。公元八0五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但当他们赶到长安时,朝廷又改变主意,竟把他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连州为刺史。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多年的贬谪生活,使柳宗元倍感仕途险恶、人生艰难。在到达柳州以后,登楼之际,不禁百感交集。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诗歌赏析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全诗先从“登柳州城楼”写起。首句“城上高楼”,于“楼”前着一“高”字,立身愈高,所见愈远。作者长途跋涉,好容易才到柳州,却急不可耐地登上高处,为的是要遥望战友们的贬所,抒发难于明言的积愫。“接大荒”之“接”字,是说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乃楼上人眼中所见。于是感物起兴,“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即由此喷涌而出,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辽阔而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