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的火花在实验中闪耀-----《电磁铁》教学小结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科学探究是学习的核心。本节课正是按照这样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的,让学生充分地经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制订计划——分组实验——得出结论——交流评价”这一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理解科学结论。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电和磁铁的基础上来认识电磁铁,让学生明白电磁铁与电和磁之间的关系。电磁铁在通电的状态下具有了磁铁的一些性质,其中所蕴涵的秘密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电磁铁一课中教学重点与难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知道什么是电磁铁、电磁铁的性质、学会制作电磁铁、认识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讨论与小组合作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于是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教学: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实验教学法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它要求课堂教学从一开始就将学生“动起来”,因此我设计直接用事先做好的电磁铁吸回形针,通电与不通电的反复对比,使学生对电磁铁产生好奇。于是我的一句:同学们,你们想做个电磁铁试一试吗?一句激起千层浪的话刚脱口,我的提议就被学生的回答声淹没了。可见问题情境确实能充分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发学生跃跃欲试,从而积极主动地区探究电磁铁的奥秘。二、让学生自己动手主动研究。通过教师演示制作电磁铁,让学生初步了解电磁铁的构造,同时也激发起学生参与制作、实验的欲望。在学生实验前,我给学生们进行了“温馨提示”:制作电磁铁,做完后看你们的电磁铁一次性能吸起多少根回形针?注意:电池通电时间不宜过长!提示一出现在屏幕上,我就与学生分析提示中的重点:一次性是什么意思?通电不宜过长是什么意思?这样就能使得学生在实验中注意到节约使用实验资源。这个实验完成后,对于学生由此产生的问题,我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帮助学生设计分组实验活动方案,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强调学生充分利用观察与对比实验的方法,去发现电磁铁磁力的秘密。这样就能有效降低学生对重难点问题研究的坡度。在实验过程中,我加强巡视和指导,减少实验中出现不必要的失误,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动手去实验、观察、探索,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实验的效果。实验后让学生汇报与交流评价实验结果,使他们勇于提出不同见解,找出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与错误。从而使学生通过实验、汇报、交流评价等环节学会了制作电磁铁,同时也知道了影响电磁铁的磁力大小的相关因素。三、积极为学生提供有效的结构性材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尽量不以主导行为领着学生一问一答的齐步走。而是将结构性材料直接交给学生,让他们尽可能地发现各种现象和规律,经历像科学家那样去认识事物的探索过程。比如在教给学生制作电磁铁方法后,我就直接把准备好的导线、铁钉、电池、回形针发给学生,在简单提醒后让他们充分自我动手制作电磁铁,制作好后玩一玩,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很多学生出现了我也未能预料的失误。但学生还是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为什么其他同学制作的电磁铁的磁力会不同的现象,从而引发新的问题:是什么因素导致电磁铁磁力大小变化的呢?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冲动,激起了探究的欲望。四、充分利用小组间的合作。在本节教学中,我采用了合作探究的方法突破本节的难点。比如在设计电磁铁磁力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时,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活动。虽然电磁铁是具体物件,但是磁力现象确实无法用眼睛所能直接观察的,所以让学生把所有的不可变因素准确的讲述出来是比较困难的,在实际教学中,小组内的交流与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利用小组间成员的积极热烈的讨论并相互补充,从而设计出了一个完整的探究方案。方案设计好以后,小组同学相互合作,共同检验实验的结果。虽然本课基本按照预设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整个实验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的失误:由于有的学生在实验中过于兴奋而忘记了教师的提醒,以至于实验一半时,电池就没有电了,无法完成后半截的实验。由于提供的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