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望月》第二课时执教樊明虎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文中有关诗句。2、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通过重点品读第二自然段,感受课文描绘的美好意境,受到美的熏陶。3、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为小外甥的聪明好学、富于幻想而感到自豪,对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4、引导学生搜集、拓展相关的阅读内容,反复欣赏、评析,培养语感,积累语言。5、鼓励学生不拘形式地动笔写,升华学生情感,培养写作能力。教学重难点:感受课文描绘的美好意境,受到美的熏陶,并能熟读成确。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背景音乐)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深入课文去感受那如诗如画的语言,如梦如幻的景象。二、细读第二段,感悟作者望月。1、瞧,夜深人静的时候,月亮出来了(出示图片)师配乐范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浮现画面。(加音乐)2、说说你刚才仿佛看到了什么。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把认为写得最美的地方标出来,读好它,准备读给大家听。4、交流:你在甲板上看到了怎样的景象?(顺序不固定,根据学生的选择可任意调换)(1)第一句。a.(出示画面文字)学生读。再读读这句话,你觉得月光和月亮怎么样?相机指导:b.安详:月亮静静地将光辉洒向江面就像是一位温柔的母亲轻轻地抚摸着自己的孩子(点击:安详)淡淡的如水一般清澄的光辉这就是清辉(点击:清辉),月光轻轻柔柔的,谁能把这样的感觉表现的更好。月亮安静而慈祥的意思,给人以亲切和亲近感。c.齐读。月亮把如霜似银的光辉洒向大地,你还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美?(2)第二句。a.学生读。(出示画面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月光下的江景有一种动态美;“千点万点”说明江面上跳动的光斑极多,数不清;晶莹闪烁说明光斑有光泽,像星星一样一闪一闪,很美“在跳动”说明光斑有节奏。有弹性地跳跃,给人以活泼可爱之感。b.谁能通过朗读把这样的景象表现出来呢?自己练读,指名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读出情来,读出味来。(3)第三、四句:a.你还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美?b.指导读好“隐隐约约”。在如水的月光下,一切都是朦朦胧胧的,十分神秘。(点击隐隐约约)晴朗的月色使得大地显得那样神秘、旷远。5、配乐齐读第二自然段。月光——淡雅清纯;江面——浮光跃金;芦荡、树林、山峰——镀上银边,一幅充满了诗情画意美妙的月下江景图便呈现在我们眼前。下面让我们一起第二自然段美美的读一读美的文章当然也需要优美的音乐齐读第二自然段。三、诗文欣赏1.月亮晶莹明净,轻柔似水,她以其清幽旷远唤起了人们无限的诗意,凝望着皎洁的月亮,我与小外甥吟诵起了有关月亮的诗句!2.请同学们轻轻读读课文3-13自然段,有关月亮诗句的多读几遍。我和小外甥吟诵的诗句你理解吗?能选择其中的一句给大家吟一吟吗?(6个按钮,每个按钮以诗中开头的一字为名)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出示图片文字)小时候多么幼稚可笑。你能把他天真烂漫、稚气可爱的样子读出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出示图片文字)听了你的朗读,我感受到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谁再来看着读一读。“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出示图片文字)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小外甥是怎样吟诵出这种意境的?谁来学小外甥读一读。“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出示图片文字)天上月,水中影。谁也想读这一句,说说你看到了怎么的画面?(月影离人那么近,更增添了游子的新愁。)“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出示图片文字)风霜漫天,乌鸦啼叫,江边红枫隐隐约约,江中渔火星星点点,诗人独自忧愁。我们该怎样读好这一句呢?这首诗句出自张继的《枫桥夜泊》,你会背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出示图片文字)能说说它的意思吗?(月还是故乡明啊!)谁能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一读。其实,写月亮的诗句多如繁星,你们还会吟诵其他有关月亮的诗句吗?(配上音乐)诗句是美妙的,月光是美妙的,这两种美妙的东西一起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使我们无比舒畅,沉醉在美丽而幽静,空旷而辽远的气氛中(出示:诗和月光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