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上放飞孩子多彩的梦东北街小学马习平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认为,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首要工作便是让孩子在语文课中幸福地成长,使之成为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与巨大的创造力量的人。有人说:“语文教育应给孩子以梦。”确实,童年是多梦的季节,孩子的心中充满着想象的激情,蓄积着创造的欲望。对这个五彩的世界,他们有着太多太多梦幻般美好的期待。而语文,似乎生来就是为放飞孩子们多彩的梦而存在的。在那儿,花会与他们共舞,白云会与他们说话,小音乐家杨科会希望和他们共享幸福……许多字连缀在一起,仿佛起了神奇魔力,教人奇思,让人遐想。孩子们在追“梦”中,原有的灵性得以迸发,潜在的悟性得以唤醒,与此同时,他们对祖国语言、民族感情也开始了美好的体验。那么,语文教学该怎样还孩子以“梦”的快乐与自由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营造“梦”的情境。记得听过一堂五年级的语文课——《游园不值》》: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以诗人的身份想象“园内景象”、当一回叶绍翁吟诵这首诗、以其他景物为内容创造性地改写最后一行诗,丰富的教学情景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动机。想像“园内景象”为学生进行创造性想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那一串串美妙生动的词汇,那一个个有趣却不无依据的猜想,把学生带入了诗中情境,领略到诗文中“空白”艺术魅力,深层次地诱发了学生的审美体验。他们一个个沉浸在无限美好的遐想中,忘情地描述着,激动地诵读着,智慧的火花燃烧得如此炽烈。什么力量如此神奇,使得孩子这样忘我地投入?一个重要因素是情境,教师倾心营造和与学生心灵相通的情境,实践表明,恰当的情境刺激有利于孩子的自主体验、想象放飞、个性张扬,能诱发和促使“梦”的发生。毫无疑问,儿童与阅读的文章间存在着必然的或大或小的审美距离,只有当儿童与文章间产生了某种撞击,文章才会展现出无限丰富的意义,儿童也才会从中获得满足。而情境,正是二者联系的纽带。情境召唤着“梦”,就像种子发芽离不开阳光雨露一样,儿童“梦”的生成也需要一定的外部催化。让学生表演《游园不值》的故事情节,使学生对全诗加深理解,学生们用他们的动作、神态、表情演绎了一段鲜活的故事,也是在表明自己对这首诗的诠释,一举一动皆是创造,一颦一笑皆蕴感情,跨越了遥远的时空界限,真正做到了读者与诗人的心灵沟通。学生学得开心、轻松、,不知不觉中创造性想象得到了发展。二、欣赏“梦”的异彩儿童是天生的幻想家、诗人,儿童的世界是异想天开的世界。对生活、对文学,他们有着完全迥异于成人的视觉。如:《龟兔赛跑》的最后部分。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想法?生1:乌龟怎么能跟白兔赛跑,这样比赛是不公平的。生2:白兔怎么睡得那么死,半路上怎么睡得着呢,等这醒来时乌龟已经终点了,这不可能。生3:说不定,乌龟事先与白兔商量好了。白兔是假装睡觉,有意输给它的。………………师: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当学生从《龟兔赛跑》的寓言中获得了不同认识和感受,而这些认识和感受都不是我们惯常理解的,作为老师并没有象以往那样把道理灌输给学生,而是尊重了各自不同的理解,体现了多姿多彩的生命活力。因此,欣赏每一个孩子的“梦”,就是要珍视孩子童真的想象和精神需求。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呵护孩子稚嫩的心灵。要欣赏孩子的“梦”,教师就要拥有一双“儿童的眼睛”。用儿童的上睛观察,教师就能够与学生的心灵沟通;用儿童的眼睛观察,教师就会重捡久违的纯真、善良,就会微笑着面对这些天然闪光的智慧。三、放飞“梦”的翅膀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束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走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放飞梦想。语文的世界是广豪的,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任你穿越时空倾心对话。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要彻底打破“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观念,充分拓展空间,增强活力。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自己说话”。如《月光曲》一课,播放音乐让学生闭目欣赏,用心去感觉,伴随着和谐优美的曲子,学生很快进入了愉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开发其智力境界。这时,教师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说说听了乐曲后仿佛看到了什么,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