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习题的班本开发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华中里小学数学组一、问题提出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的“四维目标”,它明确了数学教学既要做到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和技能(显性的智力品质)的同时,又能够促进学生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隐性的学习品质)得到进步和发展。“四维目标”的提出是由数学教学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特别是智力发展)和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的。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品质是当前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生后续学习能否“全面、持续、和谐”地取得进一步发展的必要保证。小学生数学学习品质是指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特质和行为倾向,它持续、稳定地作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具有决定性作用;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三方面结合。包括:喜欢数学学习的情感,勤于动脑的习惯,条理有序的思维品质,持久的注意力,细致的观察力。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品质是一项基础性、系统性工程。为了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品质,在我校罗晓校长的“建构优质的生态课堂”这一教学理念引领下,学校引领教师基于数学学科特点,基于数学学情,运用“道”的方式,以微型课题式校本研修促教学质量提高为手段,在微型课题研究中提高教研组“五力”。即:学习力(包括集体学习、个人学习)、执行力(落实教学常规六个一)、研究力(“课模研究”、微型课题研究)、发展力(指团队即教研组的发展\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和影响力(示范辐射作用、业务获奖率、承担教研任务)。为此,我们提出《基于学情的数学习题班本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这一课题。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目前教师处理教材习题的中有以下问题:1、弱化习题的内涵。教师往往比较重视例题的教学,却不屑对课本习题做精细化的研究,常常是机械的按教材编排的顺序1、2、3……布置学生练习,或是不恰当地舍弃教材习题,缺少对习题的挖掘以及与其他教学过程的整合,使得习题功能弱化,教材意图不能凸显。2、简化习题的功能。有的教师对习题教学的功能认识仍不到位或者对习题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比较偏重知识传授与技能的形成,而忽略了数学实质,即数学思想和方法,因此出现了反复训练、反复灌输的常规技巧;习题结果追求完美、单一化,而忽略了多样性;追求习题动脑的思维化,而忽略了习题动手的实践性。3、模糊习题的目标。有的教师简单粗略地看了一下本节课的习题,学生大概应该做到几题,布置下去,很少思考每一道习题的具体功能,习惯于把书本上的习题做完了事,目标性不强。有的教师对习题教学的功能认识不到位或者对习题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仍然热衷于题海战术,以大量数学问题训练和经常性测验考试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成绩。4、脱离学生的实际。学生的生活背景、认知能力存在较大差异,机械使用书本例题和习题,往往造成学习障碍,所以,我们应该本着“适合于”学生实际进行习题开发与创造。二、预期目标:1、切实把握各习题间的联系,优化练习层次教材中每一道习题的安排都有一定的目的和意图,深刻地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在用好、用活、用实习题上动脑筋、想办法。用“放大镜的眼光”去审视每一道习题,“小题大做”,掌握各个练习的训练点之间的联系,精心设计练习过程;有意识地深度开发教材习题蕴藏的资源,将习题的利用价值最大化,提高教材习题的使用效果、使用效率和使用效益,从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2、充分发挥数学习题的功能,落实课程目标通过本问题的研究,使数学课堂能充分发挥习题功能的,让学生练得透彻、练出感悟、练出深度、练出能力。提高教师开发使用教材的能力。教师在使用小学数学教科书过程中,如何静心解读习题的编写意图,尽可能放大现有的习题资源的教学功能,做到“题”尽其用,并能根据实际情况设计补充习题。3、创造“个性化”的班本数学习题,促进学生发展“个性化”的班本数学习题是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具有班级本土数学文化的差异性数学习题,以便让不同基础的学生在习题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