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新课的几种方法新课的导入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引人入胜,有的味同嚼蜡。因此教学时要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中的具体实例,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进行诱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谈谈新课导入的几种做法。一、开门见山式导入。教师一上课便提出课题,并围绕课题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这种方式简捷明快,能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开门见山地导入新课。二、设置悬念式导入。教师可以借鉴说书人“且听下回分解”的奥妙,于最扣人心弦处戛然而止,让听众产生悬念。利用这种导入方式,能够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三、动手操作式导入。即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这样既符合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又能激发学生求知欲。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先让学生把准备好的9个苹果分放在两个盘子里,当每个盘子放了4个时,还剩多少个?教师可问:“这1个在算式里叫什么?如何表示呢?”以此来导入新课。四、通过计算式导入。例如教学“循环小数”,先让学生计算10÷3=、70÷33=计算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发现除不尽,且余数和商不断重复出现,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以此导入新课。五、比较归纳式导入。抓住具体实例的本质属性,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对比、分析、综合,最后归纳出性质、法则或定律。例如乘法的交换律,因为25×8=200、8×25=200,所以25×8=8×25,同理,36×15=15×36、72×18=18×72等,通过对每一组算式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启发学生归纳乘法交换律,以此引入新课。六、利用迁移式导入。数学知识有其紧密的内在联系,因此可以从复习旧知识,迁移到新课上来,这样既沟通知识间联系,又激发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依据新旧知识的联系,先复习比、除法、分数三者的联系,再复习除法、分数的基本性质,以此导入新课。七、采用对比式导入。新旧知识之间既有紧密的联系,也有明显的区别。可以通过对比找了它们的异同点,导入新课。例如:教学梯形时,出示不规则的四边形、正长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各自特征,在对比中找出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的特征。八、设置问题式导入。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问题,并由此引出要讲的内容。一个恰当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使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例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一节时,可提出:“你能不能设法将除数(小数)变成整数,同时保证商正确?”这样,学生就会主动积极地进行新知的探求。运用何种导入新课的方法,必须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来确定,必须受教学目标的制约。当然,一堂成功的课,不只在于“导入”是否成功,更在于是否始终浑然一体,让良好的开端得以延续,让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状态,以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