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中国教师研修网培训总监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周卫2010年11月一、什么是课堂教学案例?[课例1]从实物到算式的“数学化”过程---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7÷3=21……Freudenthal研究所的达朗其(JanLange,1996)在ICME-8的大会报告中介绍了荷兰的一堂课:81名家长出席学校家长会,每张桌子可坐6人,需要布置多少张桌子?一类学生具体地摆桌子;第二类学生经历了具体到形式的抽象;第三类学生套用算式去做。实际上,三类学生中只有第二类才真正体验到了“数学化”的含义。问题诊断(1)纠缠于区分等分除与包含除,未突出“有余数”本课教学要点.(2)苦练试商技巧,习惯于程式化训练:3×()<7括号里最大能填几?未关注试商的实际意义.(3)用形式类比的方法表面地寻找规律,记住结论.16÷5=3……117÷5=3……218÷5=3……319÷5=3……4余数(1、2、3、4)与除数(5)比较大小,得出余数小于除数忘记了对小学生来说“数学就是生活”第二轮指导改进实物被除数除数商余数形式化寻找意义试商过程试商过程余数小于除数余数小于除数算式273617÷3=2……1不能分了?盘子里试着放几颗盘子里试着放几颗余下的豆子数比盘子数少余下的豆子数比盘子数少.…………..………...儿童生活经验:“除法就是分豆子”。教师由此得到启发。……………………实物操作表象操作符号操作分豆子脑中分豆子算式运算(具体)(半具体、半抽象)(抽象)寻找规律“分豆子”与布鲁纳的认知理论数学是在具体、半具体、半抽象、抽象中间的铺排,是穿梭于实物与算式之间所作的形式化过渡。第三轮指导:关注策略改进,行为跟进1.表象操作的技巧:动手分实物看实物脑中分拿走实物分列算式列算式2.问题解决策略:2.问题解决策略:(1)为什么商之后是6个小圆点?(1)为什么商之后是6个小圆点?(2)如何作到“混而不错”?(2)如何作到“混而不错”?55÷÷2=22=2············11⒈课例的内涵?课例是一个真实的教学案例,是对课堂教学中含有问题或关键事件的教学过程的叙述及诠释。“课例研究”试图让教师在专业人员引领下亲历一次科学规范的课堂教学研究改进的全过程。●以课例为载体的研修,为研究人员与教师合作研究,提供了实践反思,对话交流,分享经验的平台。●课例研究是教师研究改进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是教学相长的阶梯。●以课例为载体的研修,克服了以往通识培训、技能培训学科缺失的不足。⒉课例由哪些要素构成?◇背景与主题问题提出选题价值核心理念◇情境描述环绕主题理清脉络生动具体◇问题讨论关键性事件深入讨论思维碰撞◇反思与诠释实践反思理性解读超越经验3。课例研究的三个环节●说课评课反思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原因,寻找改进的策略;提出新的教学理想和设计,继续观察、分析和改进。●备课说课教师表达个人的教学观念,关注的焦点、对学生需求的了解与对课程的理解;帮助理清教师的教学理想。●上课观课共同搜集课堂教学资料,分析教师实际教学行为;弄清教师教学理想与实际行为之间的差距。教学设计反馈会议课堂观察L.舒尔曼:教师专业知识分析框架①学科知识②一般教学知识③课程知识④学科教学知识(教学内容知识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简称PCK)⑤学习者及其特点的知识⑥教育情境知识⑦关于教育的目标、价值以及它们的哲学和历史背景的知识L.L.舒尔曼舒尔曼认为:学科教学知识(PCK)最能区分学科专家与教学专家、高成效教师与低成效教师间的差别。二、教师专业知识分析的框架二、教师专业知识分析的框架学科教学知识内容知识学习者知识背景知识一般教学法课程知识教育目标教学原理理解转化教学评价反思新理解19901990年年P.L.P.L.格罗斯曼将学科教学知识(格罗斯曼将学科教学知识(PCKPCK)解析为四部分:)解析为四部分:①①一门学科的统领性观念——关于学科性质的知识和最有一门学科的统领性观念——关于学科性质的知识和最有学习价值的知识学习价值的知识②学生对某一学习内容理解和误解的知识②学生对某一学习内容理解和误解的知识③特定学习内容在横向和纵向上组织和结构的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