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曹刿论战》人教四年制【同步教育信息】一.本周教学内容《曹刿论战》二.本周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围绕“论战”组材、选材、详略得当的特点。2.能够根据“学参”理解文意,寻根究底,独立思考、提问;从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中初步了解曹刿卓越的军事思想。3.培养学生对“知其所以然”的认识和实践。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深入钻研课文,掌握结构特征;了解战略思想。2.加强语感训练,熟练背诵全文。四.知识分析1.《左传》简介《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2.解题题目是一个主谓短语,点明曹刿谈论战争是本文的中心。3.写作背景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4.结构分析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从“十年春”到“乃入见”)写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第二层(从“问:‘何以战?’”到“战则请从”)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第二段,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全段只32字,以写鲁方战术决策为主。用心爱心专心第三段,写曹刿分析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可分两层:第一层(从“既克”到“故克之”)解释选择攻击时机的原因。第二层(从“夫大国”到“故逐之”)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的原因。5.小说主题《曹刿论战》记述了齐鲁长勺之战的情况,写得很巧妙,并没有对战争的过程一一展开,而是以曹刿这个人物为中心,重点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而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着墨并不多。6.写作特点(1)作者取材精到,构思落笔立意高远,既于叙事中撮取历史经验,又于行文中生动刻画人物形象。(2)本文的语言,无论是叙述还是人物对话,都极为简洁精炼,表意说理,通达流畅。行文中散句、排比、偶句错落有致,增强了叙事写人的生动效果。其中曹刿的语言尤为精彩,如战场上的指挥用语,简短明确,这不仅衬托出战事紧迫无暇论析战争策略,也表现出曹刿思维敏捷和临战时坚定而自信的心态。【模拟试题】一.积累与运用1.为下列句子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①曹刿请见()A.拜见B.看见C.引见D.见到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A.相信B.信服C.确实D.信用③彼竭我盈,故克之()A.充满B.有余C.旺盛D.节约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A.因为B.按照C.用D.把2.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A.彼竭我盈,故克之。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D.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3.翻译下面的句子。(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夫战,勇气也。4.《曹刿论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