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摄影师》教学设计教学思路:课前,由学生搜集高尔基的相关资料,预习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初步了解。具体教学时,首先解决字词等基础知识。之后,以问题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体会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力目标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高尔基对小男孩关心、爱护的感情和小男孩对高尔基的热爱、崇敬。3.情感目标懂得老一辈革命者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期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教学重难点:通过理解词语、句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高尔基热爱儿童、关心下一代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提问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高尔基吗?大家在课下已经搜集了不少他的资料,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自由发言)师出示高尔基的画像,并归纳:高尔基(1886年~1936年),是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发表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等多部小说以及著名的散文诗《海燕》和一系列剧本。他的作品在我国广为流传,得到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来学习高尔基与一位小学生之间的故事:小摄影师。(板书提示“摄”的读音。)高尔基与小摄影师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下面来看课文。二、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1.课文称谁是小摄影师?2.小男孩给谁照相,结果怎样?三、学生自读课文。1.继续思考以上问题。2.画出不明白的字词。3.将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做上记号。四、检查自学情况,指导字词学习。1.指名朗读课文,纠正错误读音,指出需要注意的地方。字音方面:“摄”“桌”“志”“社”是翘舌音,“侧”“杂”是平舌音,要读准确。字形方面:“摄”“鞠”笔画较多,可引导学生采用部件识字法识记。“躬”可采用形象识字法帮助识记。“社”字右面是“土”,“志”上面是“士”;“桌”下面是“木”,“杂”下面是“木”的变形写成“朩”,应鼓励学生观察、比较、分辨。“秘”与“密”,经常混淆,可通过组词比较,加以区别。在书写生字时,要注意“摄”“按”“侧”“社”都是左窄右宽的字。2.课堂练习。(1)读准字音,解释词义。贴(tiē)(动作演示,重点读准字音。)突(tū)然:事先没预料到的,一下子发生了。(提示是“穴”头)吩咐(fēnfù)):交代别人要做的事或应注意的事。侧(cè)过脸:(动作演示。举例:侧过身子、侧面)(2)写出下列字的部首桌()鞠()切()杂()(3)比一比,再组词贴()秘()胶()粘()密()校()五、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抄写生字生词。第二课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谁来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回答)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课文。二、速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指名由学生回答,不要拘泥于一种方法,只要说的有道理就应当给予肯定。三、讲解课文。(一)学习第1自然段。1.小男孩怎样来到高尔基面前的?(从两方面想:一是小男孩想给高尔基照张相片,贴在他们的墙报上。二是高尔基突然接到小男孩扔进的纸团,得知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自己拍照,让门卫放小男孩进来。)2.“突然”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一眨眼的时间内发生的,说明高尔基一点儿也不知道会发生这样的事。)3.用“突然”一词说一句话。(二)学习第2~5自然段。1.读第2~5自然段。2.门卫为什么不让小男孩进高尔基办公室?(从二方面想:一是高尔基工作很忙——“正在读书”也是他的工作;二是不让人进来打扰高尔基是门卫的责任。)3.高尔基在很忙的情况下让小男孩进来说明什么?(这是破例,是对小男孩特殊照顾,也说明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热忱的关心和爱护。)(三)学习第6——11自然段。1.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写小摄影师给高尔基照相。)2.“小摄影师”给高尔基照相时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是怎样的?请将它们画出来。(6、7、9、10自然段中的部分语句)3.朗读画出的语句,从这些句子中,你读出了什么?(“仔细打量”知道小摄影师观察细致,也含有思考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