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摘录并积累大量经典语句、格言。2.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3.初步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4.仔细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教学重难点:1.指导学生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2.理解这篇演讲词的思路安排。教学设想本文从内容上来说理解起来不算太难,梁启超讲道理的方式也比较通俗,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也容易让学生联系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因此,我认为在学习本文时以生自学为主,只是需要教师一定要设置好自学的程序、内容和方式。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学习步骤:一、整体感知(一)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由学生自己默读课文划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字词,并抄录下来。(这点可以留作课下预习作业)课上小组交流自己划出的字词,并交流自己为什么要积累这些字词,易错点在哪里。教师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检测。(二)再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参考答案:1、这篇讲演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过人类合理的生活。2.反复阅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文中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参考答案:作者先后谈论了“有业”“敬业”和“乐业”三个问题。文章最后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合理的生活”,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或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情,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不是皱着眉头、满腹牢骚地叫苦,而是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3.讨论并交流:作者说:“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这跟我们平常所说的每个人做事对社会的贡献有大小之分有没有矛盾?参考答案:没有矛盾。前者是就劳动价值同等和职业神圣的角度说的;后者是从人的才能和工作性质不同对社会的贡献也就有所不同角度说的。作者认为凡是职业都是神圣的、可敬的。每一个人根据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都是社会所需要的、不可缺少的,“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劳动价值相等,“并没有高下”。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二、理清课文思路可以先出示问题,学生交流解决。(一)本文开头交代题目来源后就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主体部分别论述了和的重要。末段总结全文,简言之,敬业就是“”,乐业就是“”,这才是人类合理的生活,再次强调用心爱心专心1中心论点。可见全文的总体结构是式。通过几个词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主体部分采用了结构,这几个词语分别是、、。参考答案: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敬业乐业责任心趣味总分总总分主眼第一第二(二)课文是怎样论述敬业的?试找出表明论述层次的语句,并说出主要的论证方法。先引用朱子的话解释什么是“敬”,再论述为什么要敬业,最后论述怎样敬业。文中体现论述层次的语句:“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主要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由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找出文中自己欣赏的句子进行赏析交流,然后展示。教师可以指导:1.从讲演词的角度分析下面两段话,你认为哪一段表达效果更好些?为什么?A、这件事分明不能不作,却满肚子不愿意做。不愿意做又不能逃过。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是专门替自己开玩笑。B、这件事分明不能不作,却满肚子不愿意做。不愿意做又不能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替自己开玩笑吗?参考答案:B句表达效果好。A句“不愿意做又不能逃过”是一般陈述句,B句改成设问“不愿意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不但能吸引听众,启发思考,而且使语言表达生动活泼,更加有力。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