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我与地坛》以其忧伤沉郁的风格、流畅华美的语言、自由洒脱的结构、动人心魄的情感及人生超越性意义的执着追寻,感动了众多的读者。4000字的文章,对初中生而言比较长,怎样在40分钟里,将学生的注意力尽量吸引到文本本身,通过阅读文本,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通过文章的学习了解作者遭受残废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所生产的新的理解和新的感悟的历程,同时理解母亲的深沉与伟大是这节课教学的难点。以上角度考虑,对本文的教学目的设计上,侧重于对这样的“感悟”的理解上,在于通过这样一次学习,学生受到的不光有语文能力上的训练,在情感上,在心智上,还可以得到更多的启示。完成对4000字文章的比较深刻的解读,选择一个有特点,有吸引力的教学切入点是确保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本文第一、二部分之间有个句子:“现在我才想起,当年我总是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此句与其说是一个过渡句,倒不如说是研读课文的切入点。第一步,即向学生设置问题:作者为什么总是跑到地坛去?作者曾经给母亲出了怎样一个难题?让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自由研读。第二步指导研读,必须建立在倾听学生发言的基础上。“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首先是学生与作品的对话,然后是学生之间就作品所进行的对话,教师参与后,则是学生、教师就作品所进行的对话。在倾听是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语文新课程标准》)。当然,学生由于受到知识水平、阅读能力、生活经验等限制,研读时或许会出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时,教师要利用自己的思想水平、阅读经验高于学生的优势,帮助学生修正错误,及时做好启发点拨工作。整篇文章的阅读,都得益于学生的预习和自我解读,所以提前一周下发阅读材料并布置三道预习题目,是完成课堂教学的关键。三道预习题目是:一、你读完整篇文章的感受是什么?二、你阅读过程中不能理解或感到疑惑的问题是什么?三、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精彩的语句或语段,并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