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浚县实验中学胡文俊课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习目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积累文言实虚词,掌握文言特殊句式,会翻译重点句子;2、理解本文论点、分析论证方法、领会论证思路;3、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重点1、积累文言实虚词,掌握文言特殊句式,会翻译重点句子;2、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难点理解本文论点、分析论证方法、领会论证思路。课时安排一课时授课类型讲授课教学过程导语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次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让我们到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去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督预示标督预1、给带标的字注音quǎnyuègézēngbìfú畎亩傅说胶鬲曾益拂士拂乱2、简介孟子及《孟子》一书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人。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示标1、积累文言实虚词,掌握文言特殊句式,会翻译重点句子;2、理解本文论点、分析论证方法、领会论证思路;3、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活动1、播放朗诵视频,注意字音及节奏;2、自由诵读课文,用斜线标出节奏;3、抽查诵读情况,师生共同纠正字音节奏。自学梳理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掌握文中实虚词及特殊句式和重点句;2、文章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作者列举上述名人事例的目的何在?3、这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文章的第二、三节分别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什么道理?4、从全文来看,作者为什么在结尾才摆出自己的观点?(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并指导。)小组答疑小组长负责本组成员交流自学情况,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可向临组请教。展示评价活动:围绕自学梳理,小组之间你质疑我回答,展示自学情况。(一)测一测。通曾同“增”,增加。假拂同“弼”,辅佐君主的贤士。字衡同“横”,梗塞,不顺。苦:使------内心痛苦。劳:使------内心劳累。饿:使------经受饥饿。空乏:使------受贫困之苦。乱:使------颠倒错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生:使------生存。死:使------萎靡死亡。动:使------惊动。忍:使------坚忍。1、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辅弼)2、行拂乱其所为(阻扰、违反)1、发于畎亩(举,被任用)2、发于声(表现)1、于是人也(这样的)2、斯是陋室(判断助词)译一译: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译:所以上天要把重大的责任降临到某人身上的时候,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遭受折磨,使他的筋骨遭受劳累,使他的身体肠胃忍受饥饿,使他的全身困苦疲乏,使他的行为总是遭受困扰麻烦。这样,便可使他的内心受到震动,使他的性格更加坚韧,从而增加他们所未具备的能力。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词多义拂发是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译: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入侵的危险,那么常常会导致灭亡。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然后知道忧愁祸患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二)悟一悟。联系拓展1、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有: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中心论点列举六位名人事例(主观)(一般)(个别)(个人)(国家)(客观)(反面)(正面)(中心论点)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练身处逆境须努力奋发国无忧患易灭亡生于忧患,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