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龚遂治渤海郡》人教四年制版【同步教育信息】一.本周教学内容:《龚遂治渤海郡》二.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通顺的朗读全文。2.掌握一些实词和虚词的意思。3.了解龚遂的事迹,学习他的精神。4.注意人物“言”和“行”的特定背景。5.人物在历史上所起到的作用。三.重点和难点:1.正确通顺的朗读。2.了解文章的故事情节。四.课文分析:《龚遂治渤海郡》(一)班固与《汉书》:班固(公元32—92),是东汉初年重要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字孟坚,东汉安陵(现在陕西咸阳市)人。他自幼读书很多,九流百家无不穷究。其父班彪是有名的史学家,曾撰写《史记后传》65篇。班彪死后,班固鉴于《史记后传》尚未完成,而且叙事不够详备,于是潜心研思,想承续父业。后来有人上书皇上,告发他私改国史,被捕入狱。赖其弟班超上书力辩,获释,并受明帝任命为兰台令史,继续著作。班固受诏后,经历20余年,基本写成《汉书》。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作窦宪的幕僚。窦宪谋反被杀,班固也受牵连,死于狱中。《汉书》有部分“表”“志”尚未完工,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奉和帝之命续修完成。班固还擅长辞赋,代表作有《两都赋》,并有语言文字方面的著作。后人辑有《班兰台集》。《汉书》是继《史记》以后又一部重要的纪传体史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全书有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100篇。书中把《史记》中的“书”改称“志”,记述典章制度;废弃“世家”,并入“列传”。记载自汉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229年的历史。(二)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昌邑朕遐远恤潢池便宜敕翕然仓廪彘(三)重点句子停顿:1.君欲/何以/息其盗贼2.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3.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四)文章内容、结构分析:全文可以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通过陛前答对揭示龚遂治民的思想策略。用心爱心专心在乱象已成的情况下,龚遂仍主张实行教化,主张改善吏治以安民。在策略上他主张缓进,唯缓可图。第二部分(第3、4段)写龚遂治理渤海郡的方式和结果。第一层(第3段)写龚遂整顿吏治和教化人民的方式。第二层(第4段)写龚遂“劝农桑”使民致富。文章最后总结了龚遂的政绩,这也是渤海郡由乱入治的景象。(五)把握文章主旨:本文记龚遂治理渤海郡的事迹,生动塑造了一个循吏的形象,肯定了循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六)1.龚遂到渤海郡后采取了哪些措施?主要措施有:悉罢逐捕盗贼吏,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尉安牧养;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2.这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效果?A.盗贼于是悉平。B.郡中皆有蓄积,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七)艺术特色:1.先说记言。本文记龚遂陛前应答仅八十余字,真乃字字珠玑,抵得上一篇施政纲领。龚遂的话既得体,且有深意。2.再说记行。文章全用直录方式,如单车独行至府、开仓放粮、选用良吏等,没有作细致描写。这对一位年事已高的地方长官来说,是很相宜的。3.侧面烘托龚遂的形象,写宣帝的心态和举动即是一例。【模拟试题】阅读下文,完成练习: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上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遂可用,上以为渤海郡太守。时遂年七十余,召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轻焉,谓遂曰:“渤海废乱,朕甚忧之。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遂对曰:“海濒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上闻遂对,甚说,答曰:“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遂曰:“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上许焉,加赐黄金赠遣。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解释全对的一组是()A.二千石不能禽制(通“擒”,捉拿。)心内轻焉(轻松)B.君欲何以息其盗贼(平息)海濒遐远(远)C.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体贴、同情)加赐黄金赠遣(增加)D.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安抚)得一切便宜从事(得到利益)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不同的一组是()A.B.C.D.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