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12.图1中与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所述“地广人稀、火耕而水耨”“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情况相符的区域是(C)古代中国政治文明历程积淀了丰富的智慧与经验。回答13~14题13.如何有效管辖地方是汉初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下列主张在推恩令中得到实施的是()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B.“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C.“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D.“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小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14.《清史稿·职官志》载:“雍正十年,用兵西北,虑儤值者泄密,始设军事房,后改军机处。有事题奏,须当日事当日毕。”据此可知军机处初设之时()①适应了西北军务的需要②具有保密性强的特点③办事效率高④强化了君权的专制独裁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15.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将与儒学、道家学说同期传到欧洲的元杂剧《赵氏孤儿》改编后在巴黎各家剧院上演,引起了极大轰动。当时《赵氏孤儿》传播到欧洲的途径是()A.中外商人的宣传B.传教士的译介C.中国政府的推广D.旅行家的记载16.有学者指出:“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戊戌变法却成为中国现代化的起点。”该论断主要基于戊戌变法()A.编练新军,加强海防B.倡导奖励发明创造C.废科举,办新式教育D.尝试建立新型国家17.图2是1912年4月上海《民权报》刊发的部分文章。类似的报刊在京、沪还有很多,类似的文章也层出不穷。这不能说明()A.辛亥革命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B.袁世凯改制称帝遭到强烈反对C.新闻自由、言论自由得以实现D.民国初年,政治氛围相对宽松1图1图218.《剑桥中华民国史(下)》载:“民国25年12月,中国人的信心好像又死而复苏了”。令国人信心死而复苏的是()A.国民革命的蓬勃开展B.工农红军完成了战略转移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D.国共两党实现了再次合作19.“以村为单位,采取以领导和自愿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了全面规划,适当配备了骨干力量,调整和密切了社和社、社与组的关系,从而有计划地全面推进这场运动”。“这场运动”指A.土地改革运动B.农业合作化运动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有效解读多种史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回答20~22题20.作为教育的载体,教科书不但承载知识,也打上时代烙印。图3所示中学数学教科书发行、使用应该在()A.建国初期B.大跃进中C.“文革”期间D.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1.结合时代背景推测,表1中空白处填写的数据最有可能是()表1不同年代的择偶标准差异(据《择偶标准:五十年变迁及原因》整理)选择项目择偶年代1948~1966l967—l9761977~1986l987~1996本人成分、政治面貌30.5%23.5%?13.9%学历10.6%11.7%12.6%25.3%A.32.8%B.29.3%C.15.5%D.11.6%22.“行政权力的受任者决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换他们;对这些官吏来说,这决不是订立契约的问题,而只是服从的问题”。该观点意在强调()A.以契约来限制官吏职权B.官吏行使权力需受人民监督C.人民有权随时撤换官吏D.个人意志可凌驾于公权之上23.“现代经济之父”亚当·斯密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不得人心,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可见,他认为社会财富的分配应()①兼顾道义与公平②持自由放任态度③采取平均主义④关注社会底层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2图337.(32分)研究历史上的国际关系变迁,有助于国际视野和开放意识的形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开元来,太常乐尚胡曲,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士女竟皆衣胡服。——《旧唐书·舆服志》(1)“胡”在《辞海》里有如下两种含义:①古代称北方和西方的民族;②泛指来自外国或外族的(东西)。依释,就“胡”在唐朝的存在情况予以分别例举。(2分)据材料一指出唐时“胡风”盛行的影响。(2分)(1)例举:①有突厥、回鹘、波斯、大食等;②有胡饼、菠菜、高丽乐等。(2分,每个方面各举1例即可)影响:促进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2分)材料二表2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大事纪(摘编自王建朗《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