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关系层面看师德从在师德的建设过程中,人们往往只看重师德的现状,而忽视师德的成因。因此形成这样的习惯认识:一个人只要进入高校教师队伍,就会自然具备各种师德特征。造成这种幻觉的原因是人们把职业道德与从事这一职业的个体完全等同起来了。于是,一旦出现师德问题,就自然会形成两种心理走向:一是认为教师与社会其他职业一样,也出现道德失范问题了;二是认为行业出现道德失范的案例,就等同于所有个体都道德沦丧。笔者认为,应该认真研究师德的理念和它的合现实问题。辩证考量师德建设的理念。师德在其现实层面属于实践道德。但是,任何实践层面的事物,都具有理念层面的内涵。因此,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辩证考量师德。在理念层面上,师德最为接近普遍意义上的道德。人云:“师者,人之示范也”。是把师德放在全人类的立场上来考虑的。这明显不同于其他行业道德。师德被称为“人之示范”,所谓“师范”,就是以师为范的意思,它的道德规范普遍高于社会其他行业的水准。但这并不意味着从来教师个体都堪为“师范”、“示范”,也不意味着每一个教师个体都超越了功名利禄。冯友兰先生解释,孔子还收“束脩”呢!私塾先生不收学费,何以为生计呢?但是,即使如此,并不改变“师者,人之示范也”的道德水准。师德是全社会道德水准的最高点。全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可以分为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师德等若干个方面。在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等方面可以分三六九等,但是,在师德评价标准上没有这么多的等级,它只有一条,那就是“合格”或者“不合格”。全社会可以接受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的差距,但不可能接受它的师德方面“不合格”。可以说,师德从来都是学校的生命线。师德在其现实层面上有一个“合现实”的问题。为什么会产生“合现实”的问题呢?因为在教师职业化的过程中,它逐渐成为全社会管理体系的一个部分;整个社会系统的管理原则、举措、办法、条例,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教师职业和教师个体。教师职业的社会化过程,也造就了它随着社会形势而变化的规律。因此,在师德建设的过程中,必然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具体来说:第一,市场经济运行逻辑对师德价值观的影响。市场经济要求一切生产要素按照自己的规律在供求关系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极大地强化了教师的竞争意识和自我意识。“投入-产出”的运转模式,不能不影响到教师个体对价值观念的建构,并在实践中影响他们对精力的分配导向,而且一定程度上促使教师形成多元的道德价值观。第二,资源配置方式引导着教师的行为方式。我国高校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工资改革、聘任改革、住房改革、科研经费来源的变化无不使教师的利益受到触及。利益调整的砝码往往是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地位。在资源配置方式和相应的考核指标体系里,“育人”的功能相对被弱化了。利益的调整就像一根指挥棒,在引导教师的追求目标的同时,也起到了调整教师的道德认识的作用。作为社会人的教师个体,面对利益诱惑,在缺乏自律和外部制约的情况下,道德失守的情况也会有所发生。第三,教育成本的核算方式变化调整了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也转化改变着师德的内涵。在20世纪的中国教育体制下,教师属于公职人员,在经济上依赖政府,与学生并无直接的经济关联。教师之于学生是神圣的,因为他不仅传播知识,引领思想,更重要的是,教师在代表国家培育人才,办学是政府行为。教师因角色的神圣而更加自律。上世纪90年代以来,学生缴费上大学、选择专业成为普遍现象。师生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消费者,成为了教师的服务对象。教师必须适应服务对象的要求,因此造成了教师自身在向服务者角色转化的过程中,内在道德要求也逐渐贴近现实。第四,激烈竞争的环境和考核指标成为调节师德内涵的外在动力。高校之间的竞争往往体现在人才的竞争,高校对人才的考核评价指标通常就是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就教师个人而言,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成为教师追求实现价值的核心。相比较而言,教学不如科研重要、提升修养不如提高学术水平重要、育人不如教书重要等倾向在高校日益明显。师德建设是各种社会合力作用的结果,不能抛开现实因素考量师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