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生命的课堂,促进教学的动态生成【摘要】: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提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出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成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作为教师应该独具慧眼,及时捕捉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来演绎课堂上“节外生枝”的精彩。要从正视师生关系,实现平等对话;师生双边活动;因学而教,设计弹性方案;打破传统教学,追求真实自然这几个方面,来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凸显其生命活力。【关键词】:动态生成生命活力课堂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课堂教学是动态变化的过程,我们不能过分注重教学过程的预设与控制,而要充分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作为课程研发者和设计者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珍视学生的行为充分利用在课堂情境中,学生创生的系列“事件”,变通思考,师生互动,共同建立新教学内容,调整预设的教学目标,变革原有的教学过程,寻求富有艺术性的教学创意,灵活运用新型的教学方法,并无拘无束地与学生平等对话,不要一心想着让学生服从教师原已预设的教学轨道。要在和谐的对话中,实现对学生的引导、激励和帮助。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一是“动态生成”,它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只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而且是师生生命中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它必须是真实的,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那么,我们怎样来建构生命的课堂,促进教学的动态生成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一、正视师生关系,实现平等对话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的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由此就决定了教师在新型师生关系中的角色--不是“工头”,不是领导,不是严父,不是法官,而应当是导师、朋友、助手和楷模。1.导师。教师应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既关心学生吸取知识,更注重丰富学生情感,健全学生的身心,完善学生的人格,教学生学会做人。教师应是学生自我发展的促进者,理想探求的指路者,心理困扰的排除者。应把学生当做学习第1页1的主体,改变单纯灌输的落后方法,让学生变被动接受和管理为主动参与,实行导向、导航、导演、引导、指导、辅导,领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领着知识走向学生。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而不是单纯品尝前人创造的成果。2.朋友。要关心热爱每个学生,用爱心去理解、去尊重、去温暖、去感化;教师不仅能教书,而且是师德高尚、热爱生活、兴趣广泛、才华横溢、乐于并善于与学生打交道的朋友,和学生有共同语言,互敞心扉,是学生决策的参谋者,是他们苦恼的倾听者,是学生依靠的良师益友。3.助手。教师应放下架子,淡化权威的角色,与学生共同探究、教学相长。帮助他们克服在人生道路上的沟沟坎坎,帮助他们战胜学习知识中的种种困难,相信他们、鼓励他们做自己能做的事,支持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教师要为学生服务,成为他们的合作者、支持者、助手。4.楷模。在新型师生关系中,学生的“向师性”依然存在,教师任应言传身教,以人格的魅力,潜移默化去影响、感召、激励学生成才。教师要转变角色,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成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要由单向的“灌输”转为双向的“对话”和“互动”,师生在“对话”和“互动”中要形成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变成一种动态的、生动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如有经验的教师经常在教学中采用与学生聊天、游戏、讲故事、猜谜等活动来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以此放松学生绷紧的神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动态生成成为可能。二、师生双边活动在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中,师生都是以平等生命体的形式出现,平等地交流着自己的感受与意见,相互理解、相互欣赏,共同推进课堂教学进行。(一)生生互动,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营造动态的课堂操作是儿童思维的体操,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获得所期望的一切,也从中锻炼与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观念与创新精神。如我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