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学习)札记江华一中高二年级语文学案(选修)祭十二郎文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课文生字词及相关的文学常识;2、阅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3、积累文言字词句式,掌握翻译方法,理解并准确翻译文中句子;4、学习本文融情于事,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来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能准确翻译文中句子;2、通过教师引导,以小组形式讨论交流,概括文本内容;3、通过教师引导,学会本文融情于事的写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二、学习重难点1、积累文言字词句式;2、学习本文融情于事,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来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三、课时划分3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学习目标一:识记生字词【学生活动】1、完成下列字的注音;2、阅读课文,在书本上标记不懂的字词。闻汝丧(sàng)之七日及长(zhǎng)不省(xǐng)所怙(hù)兄殁(mò)南方省(xǐng)坟墓归取其孥(nú)丞相薨(hōng)佐戎(róng)徐州孰谓汝遽(jù)去吾万乘(shèng)之公相殒(yǔn)其生窆(biǎn)不临其穴尚飨(xiǎng)【配套练习】选出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A.及长(cháng)长者存(zhǎng)尚飨(xiǎng)B.不省所怙(shěng)省坟墓(xǐng)窆不临其穴(biǎn)C.殒其生(yǔn)夭其嗣矣(cí)丞相薨(hōng)D.汴州(biàn)归取其孥(nú)殁南方(mò)②指出下列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A.万剩之公相B.零叮孤苦C.衔哀致诚D.如耽兰之报参考答案①D(A.及长cháng;B.不省所怙;C.夭其嗣矣)②C(A.剩——乘;B.叮——丁;D.耽——耿。)1教学(学习)札记江华一中高二年级语文学案(选修)学习目标二:识记文学常识【学生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并圈出要点,识记相关文学常识。1、关于作者: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2、写作背景: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而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3、解题:祭文是一种文体,古已有之。古文写祭文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打破了这一常规,此文的主旨不在于称颂于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通过对家常琐事的记叙,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突破四言押韵常规,破骈为散,不拘常规,或散或偶,或长或短,情至而文生,被后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学习目标三:整体感知,疏通文意【学生活动】阅读文章,以小组交流形式,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并概括大意。【教师活动】点拔难词难句并引导学生归纳段意。【明确】全文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形式。正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2至3段),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第二部分(4至9段),写十二郎之死。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第三部分(10至12段),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方法指导】教师点拨,学生记录第二课时重点分析学习目标四:积累文言字词句式(1)重要实词2教学(学习)札记江华一中高二年级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