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一、谈教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也是一篇科普文。通过认真研读教材,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思路:紧扣“语言”导入、明确学习内容,围绕“语言”,依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设置三个学习活动:1.认识“语言”(物候)。此环节预设了三个问题:一是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解释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二是用文中的一个句子解释什么是物候。三是本文介绍了关于物候的哪些知识?最重要的知识是什么?理由何在?从而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梳理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层次。2.解读语言。本环节我先鼓励学生自主品味文章的一、二自然段中生动典雅的词语;然后,借助两幅对比鲜明的图画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的品读;紧接着,我出示了有关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句子,放手让学生从词语的准确严谨上体会这四个因素的排列顺序和内在联系。这个环节最主要目的是品味文章生动典雅、准确严谨的语言特点。3.辨识“语言”(信息)最后一个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尝试着从出示的农谚中辨识物候信息。二、教学过程反思1.教材研读应深入。《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说明文,教1学备课时要关注它的文体特点。可是,它也是一篇科普文,研读教材时,也要注意科普文科学性和通俗性的特点,采取适宜的方法进行引导。只有深入研读了教材,才能在教学中不只是让学生明白文章的说明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也不只是让学生了解有关物候的科学知识,而应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内容中品读语言,从语言中学习表达。总之,通过深入研读教材,要让说明文教学也有语文味。2.学生研读应深入。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再好的课堂设计如果脱离了学生,也只能是空中的楼阁。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深入研读学生。教师只有事先研读学生,在预习时有的放矢地进行交流,上课时才能有效地引导。我在预习课的时候,发现学生不大配合,尝试着交流了几次,都碰了壁。此时,我没有积极想办法,进行疏通和引导,却急于求成,只想快点完成自己的预习任务,丧失了和学生沟通交流的最好时机。以致学生在课堂上未能很好地展现自己,课堂上的表现也差强人意。这是这节课我最遗憾的地方。今后,我还需要多学习如何与学生进行交流,深入研读各种各样的学生,在备课中关注他们,在教学中引导他们,鼓励各层次的学生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3.课堂调控应灵活。课堂是多变的,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表现,教师要灵活地进行课堂调控。面对沉闷的语文课堂,面对学生的散乱,我没有及时有效地进行疏导,也没有2运用自己的智慧进行化解,反而,任由不良的学习情绪蔓延。同时,自己的上课状态也受到了学生的负面影响,显得极其焦灼不安,却又有点“无可奈何”。真正懂得教学艺术的教师,课堂调控更应灵活机智,彰显自己的教学智慧。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