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多媒体环境、交互多媒体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移动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银川三中教学设计课题第7课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教师马少凤日期科目历史教学班级课时1课时多媒体设备多媒体白板一、教学内容分析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由民间组织义和团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到1900年春夏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在京津和直隶地区抗击八国联军,但是最终在中外联合绞杀下失败,签订了《辛丑条约》。二、教学目标1、说出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通过相关史料的研读,体会和感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精神。2、说出《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通过对条约相关条款的解读,通过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的对比,分析理解《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体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感悟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3、八国联军的暴行给中国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向清政府进行的又一次穷凶极恶的敲诈勒索;处于弱势的中国人民是不畏强暴的,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应勿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三、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虽然通过网络,电视电影,书本上接触过一些,但是系统的历史知识认识不够.所以在授课时应该深入浅出的讲解.同时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四、教学策略1、本课内容比较抽象,要充分使用教材中的插图、史料等,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和学生提出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共同探究、合作学习。五、重点、难点重点: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略,《辛丑条约》的内容难点:《辛丑条约》的难点六、教学资源多媒体七、教法、学法读书指导法设问法比较法八、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播放视频,提出问题:这部短片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然后导入新课:历史进入20世纪,中国的主权和国家尊严再一次遭到破坏。八国联军的侵华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丑条约》的签订也使中国人民陷入了苦难的深渊。观看短片,回答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授课、1分析课题,,提出问题:从题目中看我们今天要学几目内容?说一说2展示地图和材料,“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提出问题:义和团兴起于哪里?展示山东教堂和大使馆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首先爆发于山东?阅读材料,观察图片,回答问题培养学生论从史出3展示材料,1900年4月17日清政府的上谕:“各省乡民设团自卫,保护身家,本古人守望相助之谊,果能安分守法,原可听其自便。”提出问题:义和团农民起义兴起后,清政府会有什么反应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培养学生论从史出4展示义和团的旗帜图片,提出问题:义和团的口号是什么?分析口号的性质观察图片,回答问题培养学生论从史出5义和团的灭洋行动,威胁到了列强在华的利益,列强做出了什么反应?回答问题6展示各国旗帜的图片,提出问题;你能猜中是哪些国家?“八国联军”要让学生进行识记:“英俄德法,美日意奥”项目内容时间目的回答问题培养学生识图的能力根本目的国家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7出示地图,讲述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过程。第一阶段:从1900年6月发动战争到廊坊阻击战。侵略军人数:2000多人,西摩尔(英);进攻路线:大沽——天津——廊坊;中国人民的抗击:廊坊、杨村等地阻击战;结果:侵略军狼狈败回天津。第二阶段:从1900年7月到8月攻陷北京。侵略军人数:2万人;进攻路线:天津——北京;结果:7月攻陷天津,8月攻陷北京;原因:侵略军准备充分,在京各国使馆卫兵和传教士积极配合。中国人民的抗击:义和团和清军围困西什库教堂和外国使馆。听一听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以及空间想像能力。8展示图片和材料,“一个外国官兵惊呼:“我曾见过世界各地的战斗,但从来没有见到过像对付这些未经过训练的中国人,更为艰苦的战斗了。“观察图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通过问题,进行情感教育9要求学生阅读课文34页,提出问题:北京沦陷后,八国联军做了什么阅读课文10提出问题:北京沦陷后,清朝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