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汇报材料日新读书会二组XX2015年,一个万紫千红、神清气爽的周末,我走进古色古香的尼山圣源书院,走进一个全新的天地-日新读书会。在轻松欢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中,三个月过去了,已经读完《论语》20篇,《孟子》7篇,自己也乐在其中,收获颇多,但千头万绪,总结读书感受绝非容易。众所周知,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根,而春秋战国时期的圣人孔子和亚圣孟子则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称为东方的《圣经》。如果说孔子《论语》是记录儒家思想的一些基本原则的话,《孟子》则是对具体实践中如何操作进一步阐述,同时也和一些不同观点进行辩论。《孟子》一书虽仅7篇,但内容庞大精深,论述的孟子的仁义礼智哲学思想,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教育等多方面内容。读完《论语》之后,脑子里都是中国伦理道德和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但整篇文章下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关于学习方面的论述。孔子很重视学习态度,强调要终身“好学不厌”,提倡“不耻下问”的精神。“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当然不会都是强于自己的人。只要有“善者”,就要“从之”,对于“不善者”要引以为戒,改正自己也有的缺点。这里指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学习首先要勤奋其次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爱因斯坦有个著名的成功公式:“勤奋努力+正确方法+讲究效率=成功”。其中把勤奋看成是首要因素,说明要取得任何方面的成功,都必须具备勤奋精神。勤奋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方法,就是要勤学、勤记、勤思,“温故而知新”。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和才干,就必须认真读书和思考,两者不可废,要养成经常思考问题和总结自己的习惯。通过自身的知识储备,形成自己有理有据的判断,那就是要勤奋学习,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定期对自己所感所悟进行梳理和提炼,不断温故旧学、收获新知。能“悟”,才能有所提高,才能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事半功倍;得“悟”就会豁然开朗,对新问题有新的办法,而不是束手无策。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意思是指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真诚的心,真心赞扬他人,真心对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要以德抱德,以直抱怨,用论语精神指导我们的行为。根据读《孟子》的感受,结合当今社会,以下从两个方面与大家交流,如何看待名利和自己对孝、仁、义的一些浅薄的理解。其一如何看待名利。“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们常常为了生存和名利疲于奔命,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名利对许多人而言是追求也是无极限,乃至“鸟为食亡,人为财死”。到底该如何看待名利呢?看看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如何解答。首先孟子并不像道家那样排斥名利,但要取之有道。孔子曾经讲“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孟子进一步讲:“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翻译成白话,就是功名利禄,这些都是外在的东西,是别人给你的。既然别人可以给你,那也可以拿走。而精神世界的耕耘,内心深处的淡定,根植于血液的仁义礼智,这些永远属于你,是别人不能拿走的。孟子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就是说当你较穷时,不能失去志气和理想;当你富有时,应该惠及天下所有人。其二,关于孝、仁、义、虽然孟子生活在离我们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