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第5课《<清明上河图>赏析》单元核心知识、核心概念、学科思想方法黄凯海门市实验初中《清明上河图》赏析是一堂以欣赏为主的美术课。在我们日常的美术教学过程中,美术欣赏课是科学的,严谨的,但也有些枯燥。如果按教科书照本宣读或用幻灯走马灯式的演示,会导致学生上课无精打采。如果在课堂上只是繁琐地罗列一大堆画家和作品来平淡地介绍,对作品创作背景和象征寓意及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去分析评论的很少,就限制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大胆评论对象的能力。如果教师再讲得不透彻不生动,学生就会反感厌学,使美术欣赏课失去意义,形同虚设。长此以往,就丧失了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也就偏离了美术欣赏教学的宗旨。所以作为一个优秀的美术教师就必须在相对愉悦的课堂氛围中,狠抓美术欣赏板块的核心知识和概念,以美术学科独特的思想方法为抓手,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审美能力和学生的艺术创造力。以《清明上河图》赏析为例,首先教师应该在备课的过程中明确本堂课的核心知识及概念——即教师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本堂课,都应该时刻清晰的知道,这堂课哪些是必讲的概念,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哪些是可以拓展的,学生的知识体系可以延伸的;哪些是可以避免的,以免让学生在概念和技法中模糊不清而在《清明上河图》赏析这一堂课中,我认为以下几个知识点是必须掌握和了解的:1.《清明上河图》的背景、作者、时代、尺寸等本课在新授环节教师就设置“浏览初识”,这一环节的设置对于学生而言,相当于开门见山的让学生对即将欣赏的作品做一个整体的了解,如: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清明上河图》的知识?比如作者等等。学生回答。教师补充相关知识。教师总结:《清明上河图》是北宋风俗画家张择端的举世名作、一级国宝。绢本。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原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这幅画卷真实地记录了北宋徽宗宣和年间也就是公元1119年到1125年间京城汴梁繁华热闹的景象,距今有多少年了?学生回答:将近九百年的历史。对于这种环节的设置和知识点的罗列是非常必要,尤其是对于当下的初中学生而言,掌握和了解这些知识点,也就可以从一个方面说明我们的孩子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同时也是在现今国家文化大繁荣的背景下,美术教育如何为我国优秀的艺术文化传承和发扬所做的事情!2.《清明上河图》的装裱形式和构图形式之间的联系。《清明上河图》的装裱形式是必须要讲的知识点,首先这种装裱形式是中国古代绘画的装裱体式之一,属横幅的一种也称“手卷”、“横卷”,将字画装裱成长轴一卷,成为长卷,长卷画面连续不断,多是横看的。其次这种长卷的形式直接影响其绘画本身的构图形式,而构图是绘画创作中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我国古代绘画理论中常把构图称之为“经营位置”,把构图比作商业的苦心经营,可见中国古代画家对绘画构图因素的重视。由于中西观念的不同,中国画家和西方画家在绘画创作中对构图的理解和运用就具有了相应的差异,从而也导致了绘画作品这种“时空图式”具有了不同的文化品性和美学特征。正如我国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言:“中西绘画里一个顶触目的差别,就是画面上的空间表现。”如《清明上河图》的构图形式大致可分为三段,大致分为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而整个画面画家都安排的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特别是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画面组织和控制能力。所以在本堂课中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3.《清明上河图》中国古代绘画的透视方法的运用(散点透视法)及其相关的概念。《清明上河图》中对于散点透视法的解读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美术知识点。因为中国绘画历来不把科学放在第一位,画家更多表现的是自己对客观事物的整体感受,画家可以运用“散点透视法”把不同地方、不同时间、不同环境的内容同时表现在同一画面当中,侧重表现的是作者主观印象,所以,画面就具有了主观、连续不断、超时空、追求扁平等艺术特征。那么如何让学生快速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