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10.2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考能检测湘教版一、选择题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有多条河流从东、南、西三面注入,北部有水道通往长江,湖泊水面呈现“冬季一条线,夏季一大片”的景象变化。鄱阳湖是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栖息地。据此完成1~3题。1.鄱阳湖在冬季成为迁徙鸟群重要栖息地的原因是()A.湖滩面积大,水浅B.湖底砂砾石广布,水质好C.湖区少有大雾,能见度好D.湖泊受人类活动影响小2.鄱阳湖冬、夏水面景象变化的原因是()A.湖底有线状洼地,冬季河道封冻,夏季来水量大B.湖底平坦,入湖水量夏季大于冬季C.湖底有线状洼地,水位季节差异明显D.湖底平坦,长江顶托作用季节变化明显3.过去50年来,鄱阳湖湿地大面积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A.水土流失加速湖泊淤积B.围湖造田C.气候变干,造成湖泊水位降低D.湖区地壳明显抬升解析:第1题,鄱阳湖成为候鸟栖息地,条件在于:气候条件好(纬度低、气候温暖,适宜越冬),湿地面积广,滩涂、浅滩等鸟类活动的场所多。第2题,“一条线”、“一大片”反映出湖区水域轮廓的变化,可从水量、水位的变化进行分析。第3题,“湿地减少”、“湖泊面积减少”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受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原因影响,但人为原因占主导,即围湖造田、湿地开发或引水灌溉致使湖水水位降低。答案:1.A2.C3.B对比遥感图像发现,近年来我国新增土地最快的黄河三角洲,湿地增加幅度减小。读下图,回答4~6题。4.黄河三角洲湿地泥沙来源主要是()A.黄河上游泥沙B.黄土高原泥沙C.地上河河床D.渤海海底泥沙解析:选B。黄河三角洲泥沙主要来自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5.黄河三角洲湿地增幅减小带来的影响有()A.耕地面积减少B.地下水位下降C.黄河三角洲海岸后退加剧1D.土地盐碱化面积增加幅度上升解析:选C。湿地增幅减小,耕地面积未减少,而是湿地增长幅度比原来减小;地下水位不受影响,土地盐碱化面积增幅下降,而三角洲受海浪侵蚀后退幅度加大。6.近年来,黄河三角洲湿地增长幅度减慢的原因不可能是()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成效B.小浪底水利工程蓄水拦沙C.黄河中上游防护林发挥作用D.渤海风浪强度增加解析:选D。黄河三角洲新增土地增幅减小不是因渤海风浪增强造成的,而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有效和小浪底工程所发挥的作用,防护林也起了一定作用。湖泊是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但是目前多数湖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污染,“三湖”正是我国目前重点治理的工程之一。读图,回答7~8题。7.图中三个湖泊依次是()A.太湖、巢湖、滇池B.巢湖、太湖、滇池C.滇池、太湖、巢湖D.滇池、巢湖、太湖答案:C8.下列对造成这种污染的主要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三个湿地周围地区人口众多,且都邻近大城市,污染物排放多B.三个湿地水体相对封闭,水流速度均较缓慢C.为了保持足够水量,建造大量水利工程以储蓄水量,致使水流速度更为缓慢D.周围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利用量大答案:D国家林业局在2月2日的“世界湿地日”宣布,中国新增9处国际重要湿地,其中四处在云南,分别是大山包、拉市海、纳帕海和碧塔海4块高原湿地(如下图)。读图,完成9~10题。9.图中4℃等温线向北凸出,主要原因是()A.受太阳辐射影响B.受河流影响C.受地形地势影响D.受热带季风影响10.与图中四处湿地的形成无关的是()A.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B.地势相对低洼,容易积水C.植被较好,容易涵养水源2D.都濒临长江,常受到长江洪水的泛滥而积水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湿地的形成。第9题,图中4℃等温线向北凸出的原因是此处地势较低,温度较高。第10题,此地处于云贵高原地区,气温低,蒸发量小,地势相对低洼、易积水,植被较好,能涵养水源。答案:9.C10.D下图为“人类活动破坏前后,东北三江平原湿地气温年变化及该区域内某河流流量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11.图中反映人类活动对湿地破坏后的气温曲线、流量曲线分别是()A.甲和丙B.乙和丁C.甲和丁D.乙和丙12.下列关于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土壤侵蚀,导致河流泥沙含量大增B.环境污染,富营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