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现象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人耳听到声音、声速、回声、“放大法”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2.声音的特性:声音的三要素(响度、音调、音色);响度、音调和音色及其影响因素。3.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乐音和噪声的区别;减小噪声的途径。4.声的利用、超声波和次声波。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条件:发声体(声源)振动产生声音。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是声音也停止)。声源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可以是气体、液体或固体,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3)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4)声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在15℃的空气中声速约为340m/s。(5)回声: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15℃空气,人与障碍物距离大于17m),人耳能听到回声。(6)“放大法”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许多发声体振动不明显,不易观察,可借助轻小物体将这样的发声体的振动进行“放大”。如图所示,小纸片在播音的扬声器中或者发声的鼓面上振动。2.声音的特性:(1)乐音与噪声:声音按照声源的振动分为乐音与噪声。乐音是声源有规律振动发出的声音,噪声是声源无规律振动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乐音是好听悦耳,使人愉快的声音,噪声是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休息及干扰要听声音的声音。(2)乐音三特征:响度、音调、音色。A.响度: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幅度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声源振动的幅度越小,距离声源越远,人耳听到声音的响度越弱。B.音调: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声源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C.音色: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音调和响度没有必然联系;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音调、音色一般不会变化,响度随传播距离的增大逐渐减小。描述音调使用“高”、“低”;描述响度使用“大”、“小”。3.噪声:(1)噪声的等级及危害:噪声单位:分贝(dB)。听觉下限为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2)减弱噪声的方法:防止噪声产生,如摩托车的消声器;阻断噪声的传播,如道路两侧的隔声板;防止噪声进入人耳,如戴防噪声耳罩。4.声的利用:(1)分类:可听波——人耳可听到的机械波,其频率约为20Hz~20000Hz;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大象可发出次声波;地震、台风、海啸、火山喷发均可产生次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猫、狗、海豚、蝙蝠能听到)。(2)利用方式:传递信息——根据音调,超声波探伤等;利用声音反射,蝙蝠回声定位、声呐、B超、倒车雷达。传递能量——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细机械、除去人体内结石、除尘、为空气加湿。1.(2016丹东卷)关于声的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利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结石是利用声能够传递能量B.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C.声纹锁在只有房主说出暗语时,才能被打开,因为它能辨别声音的音调D.乐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噪声不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参考答案】A【试题解析】声波能够传递能量和信息,利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结石,利用了声具有能量并且能够传递能量,故A正确;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故B错误;声纹锁在只有房主说出暗语时,才能被打开,因为它能辨别声音的音色,故C错误;乐音是由于物体有规则振动产生的,噪声是由于物体无规则振动而产生的,故D错误。故选A。2.(2016衡阳卷)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定相同B.我们可根据音色来分辨同学们的讲话声C.道路两旁的隔音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超声波可以粉碎结石,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参考答案】B【试题解析】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都有关系,当介质相同温度不同时,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故A错误;我们是根据音色来分辨同学们的讲话声的,故B正确;道路两旁的隔音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