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2)1.整体入手,理清文章脉络。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文章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一、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2.了解背景,透视创作历程。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散文的创作,常常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3.借助想象,体察作者情感。散文属于文学范畴,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和作者情感发生强烈共鸣。读《长城》,如果能联想到余秋雨在《都江堰》一文中对“长城”的议论,能想象到长城上狼烟四起,民族斗争的惨烈,想象到中华民族的屈辱历程,就不难触摸到作者那颗希望中华民族走出封闭与落后,走向繁荣与强大的赤诚滚烫的心。4.辨识手法,找准突破口。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托物言志类散文也多次出现在高考试题中。5.明确技巧,提高答题效率。阅读散文,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提高答题的正确率。常见的有:①比喻。②反衬。③对比。④象征。⑤排比。⑥变换人称。6.分清文体,用心感受文意。阅读散文还需要注意文体特点。叙事散文讲求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是重点;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咏物散文托物言志,要尽可能体味象征手法。阅读鉴赏散文还要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智慧去解读“作者心灵弹奏的歌声”。7.精心组织符合要求的答案。福建省的散文阅读,以主观性题型为主,比较稳定,每年只在所考查的知识点上略有不同。从试题的要求和要求回答的问题看,难度在逐步降低,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多数问题的答案在原文中都有照应、有暗示,甚至直接提示。这就告诉我们,回答问题要善于从原文中抽取关键语句,并根据题目要求进行适当整合,这样才有可能写出精练确切、符合要求的答案。(一)散文阅读中表达作用类题型及解法高考中的散文阅读一般为精美的哲理散文、抒情散文。在阅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题目:……的好处是什么?……作用是什么?结合上下文分析……的表达效果。以下,我们将特就阅读中表达作用题的类型、解法略作探讨。二、解题方法点拨1.人称表达类可以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解题思路:(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如下表: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表:(3)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例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而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旁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见了觉得非常可爱。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选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参考答案】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2.修辞方法类针对一些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命题。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