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明的勃兴(二)一、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上:、提出“仁”的学说。“仁”包含一切美德。他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恢复西周的奴隶制度。(这是他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影响:后来,孔子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教育上: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要求“温故而知新”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文化上的贡献:孔子晚年回到鲁国,专心从事教育,整理古籍,还根据鲁国历史材料编成《春秋》一书。他的弟子将他的言行整理成《论语》一书,《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2、评价孔子:他是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反对苛政,兴办教育,具有进步作用。但是,他主张恢复旧制度,轻视耕田种菜,显然是错误的。曲阜孔庙孔子居住的房屋曲阜孔林孔氏家族的墓地曲阜孔府孔子后代居住的房屋二、思想家老子1、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又号老聃,春秋末年楚国贵族,生活在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兴起的大动荡时代。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其学说被记录在《道德经》里。2、老子的思想:老子具有朴素辩证的思想,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任意刑杀。3、著作:《道德经》,记录了他的学说和思想。2、著名的学派和思想家:三、百家争鸣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墨家创始人:墨子(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手工业者出身。)主张:“兼爱”“非攻”(互相友爱。反对以大欺小,倚强凌弱的侵略,支持正义战争。)、儒家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儒家代表。主张:提出“春秋无义战”,笼统的反对一切战争。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木,这样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荀子:战国时期又一儒家代表。主张:“制天命而用之”,认为人能够认识自然规律,并按自然规律去办事。孟子被称为“亚圣”,与孔子合称“孔孟”、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著作《庄子》)主张: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批评孔子在鲁国想要恢复西周奴隶制度的做法。4、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贵族,是法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韩非子》。)主张: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5、兵家:代表人物:孙武春秋晚期的军事家,兵家鼻祖。军事家孙膑继承并发展了孙武的军事思想。主张:孙武: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著有《孙子兵法》。孙膑:反对空谈仁义,提出“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适应了战国争雄的形势。小结:此课主要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思想流派。注意掌握各派代表人物,尤其是主张。特别注意掌握儒家、法家的任务及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