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与体会一、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又把建设生态文明,上升到关乎人民的福祉,关乎民族未来长远大计的高度。提出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战略要求;提出了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提出乐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提出了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指明了最终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宏伟目标。可以看出,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从概念的提出、到未来发展的实施,都做出了周密的安排部署,是我们党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自然生态发展规律认识有了进一步升华。从当年从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抱定树立“人定胜天”、“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必胜信心,到如今提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历史性的跨越,这是新的价值取向,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二、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生态文明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说明从事其他建设,如果不考虑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就是不完整的,其它建设也就建设不好,建设不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固然重要,它体现为物质的文明。物质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物质生产的进步和人们的物质生活改善。而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这对于人类长久延续和物质文明的永续发展至关重要。第1页共4页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形态,同人类历史上的原始生态文明、农业耕作文明、工业信息文明一样,都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生态文明建设是保证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与其他生物和谐相伴的伟大工程,它是人们思想意识从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到保护自然的理性回归,也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宝贵经验和财富。从国际上看,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重大国际问题。谁控制了资源谁就掌握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谁处理好环境问题谁就有了道德上的话语权;从国内看,资源环境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石油、铁矿石等重要的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都在60%以上,全国年均缺水量超过500亿立方米,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大江大河开发利用接近或超过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耕地面积已接近18亿亩的红线。环境污染严重,重大污染事件频发,已对我国社会和谐稳定构成了直接威胁。因此,建设生态文明,非常重要、非常必要、非常紧迫。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彻底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是由第一产业(主要有农业构成)、第二产业(主要由工业构成)和第三产业(主要由服务业构成)三部分构成的。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工业发展迅猛,第二产业比重占48.%左右,其中工业占43%左右,特别是近几年一些消耗资源多、污染大的行业发展过快,目前我国已是世界上钢铁大国、碳化石能源消耗大国和碳排放大国,这是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消耗资源较少、污染较轻的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不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0%,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第三产业的比例高达60以上。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走有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其比重和水平,并且优化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升高技术产业,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工业发展。同时,要立足我国国情,正确引导消费结构升级,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城乡建设模式和消费模式。当今的时代条件和和第2页共4页国际环境,决定了我国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