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人的日常生活之节日研究摘要:节日节庆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隋唐时期的节庆文化是中国历史民俗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传统节庆研究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考察隋唐时期的节庆风俗,更接近传统节庆文化的原貌,更有研究价值。同时隋唐时期人们是很懂得享受生活的,因此节日非常的多,节日也很有时代特色,它的特色体现在受传统文化影响和宗教信仰的影响,并且宗教影响是多元化的,有佛教、道教、还有泛神信仰。同时隋唐时期的节日也是一种社交形式。总而言之,隋唐时期的节日众多并且历史悠久,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字:隋唐节日爆竹门神春联节日节庆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隋唐时期的节庆文化是中国历史民俗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传统节庆研究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考察隋唐时期的节庆风俗,更接近传统节庆文化的原貌,更有研究价值。隋唐时期的节日众多,意义非凡,并且很多历史悠久的节日又充满趣味本文就从众多节日中选择一些有意义、有意思的节日来进行详细的介绍,通过节日来了解隋唐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状态。一、绚丽多彩的节令习俗隋唐时期的节日种类包括:元旦、立春、人日、上元、晦日、中和节、社日、寒食、清明、上巳、端五、朝节、三伏节、七夕、中元、千秋节、中秋、重阳、冬至、腊日、岁除、大酺、三长斋等,其中绝大部分节日是承袭前代,而中和节、千秋节则首先出现于唐代。隋唐五代的节令为后世节令种类奠定了基础,宋元以后的节日基本沿袭隋唐而较少变化。隋唐时期的节日风俗的内容极其丰富多彩,盛况空前,令人目不暇接。以元旦的节日风俗为例。正月一日,当时又称作元旦、元辰、端日、三元、元朔。每逢元旦,君臣上下,四民大小,都要举行一系列的活动,庆祝新年的开始。除夕时,各地都要举行盛大的傩戏表演和送社仪式。唐李焯《秦中岁时记》中说:秦中岁时日,傩作鬼神状,二老人名为傩翁傩母。傩翁一般身穿朱衣画裤,傩母一般是青衣画裤,戴有面具,其他傩鬼则是染面唯白齿.在激昂热烈的锣鼓伴奏下,傩鬼们跳着表现驱疫赶鬼内容的舞蹈。这时的傩戏,娱乐成分已经很浓,发展为一种以歌为职,娱神又娱人的歌舞。当时最受人重视的当属守岁习俗。宫廷中的守岁活动极尽奢华,据说隋炀帝时,每逢除夕夜,就要在皇宫燃起巨大的篝火,所用的木材都是名贵的沉香和檀木,一夜就烧去200多车,燃烧时火焰冲天,高达十余丈,香闻数十里。唐代也是燃巨烛,燎沉檀,荧煌如昼.宫殿内大摆宴席,皇帝王妃公主一同观看千余人表演的傩戏。一些侍臣幕僚纷纷应制作诗,赞颂君主圣明,天下太平。(一)元旦和除夕唐代诗人杜审言有一首《守岁侍宴应制》诗道: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孙捧御筵。宫阙酒星河低拂树,殿廷灯烛上熏天。弹弦奏节梅风入,对局探钩柏酒传。欲向正元歌万寿,暂留观赏寄春前。诗中所写的辉煌明烛、冲天篝火、盛大御筵、管弦歌舞、弈棋行令等,勾画出一幅生动的宫廷除夕风俗画。元旦之日,宫廷里要举行盛大的朝会典礼,皇帝接受百官的朝贺,将柏叶、屠苏酒等物赐给群臣,以示同贺新年。从除夕到元旦,宫廷和民间都要燃放爆竹(这时的爆竹是燃烧竹竿,取其爆裂之声辟鬼去邪),在门上悬挂桃符,以避邪。元旦这天,还有许多风俗活动。如相聚饮宴,饮屠苏酒,向长辈奉献由葱、姜等五种辛辣菜蔬制成的五辛盘.据说服五辛盘能通五脏,辟厉气,去内热.唐人薛能《除夜作》诗云:茜旆犹双节,雕盘又五辛。这里以五辛盘作为元旦的标志。当时还流行吃胶牙饧.白居易《岁日家宴戏示弟侄等兼呈张侍御二十八丈殷判官二十三兄》诗中有岁盏后推蓝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的诗句。胶牙饧类似今北方的关东糖,元旦吃它,可以验齿之坚脱.人们在元旦还制作鸡丝蜡燕粉荔枝,相互馈送;用盘盛柏叶一枝,柿、桔各一个,从中分开请亲邻分享,取其谐音,认为是一岁百事吉之兆.此外,还有服豆、服桃汤、弹鬼丸、贴画鸡、烧鹊巢、造华胜、嫁枣李、祝富贵等各种风俗。(二)爆竹唐代的爆竹的风俗要好好讲一讲,具体放爆竹的年代现在已不可考了,但是根据南朝梁代宗懔撰写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南方地区有放爆竹的习惯,他说到这个得时候,说到了一个传说,他说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