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渡语的艺术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东方巴黎城分校郁云【文摘】:语文课堂教学时,过渡要讲究艺术性。艺术的教学过渡,会使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自然流畅,会使教学全过程浑然一体,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整体效果。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介绍过渡的常用方法。【关键词】:教学过渡语串联式过渡提示性过渡悬念式过渡迁移性过渡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而这个教学活动又是由一个个教学活动组成的。每个教学活动,好比是散乱的珠子,而过渡语则是串连珠子的丝线,缺少这根线,再璀璨的珍珠也不能成为美丽的项链。因此我们要充分注意教学过程中过渡语的设计和运用。在平时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可能用过“学完了生字词,接下来我们就来认真地读读课文”、“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段,下面我们接着学习第二段”这一类的话来衔接进行教学过渡。一节课下来给人感觉整个课堂教学显得断断续续生硬发涩。这其实是没有考虑教学过渡语的艺术性。艺术的教学过渡语,会使教学环节连接流畅,会使教学全过程浑然一体,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学中各环节过渡的效果与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信息的传递,注意力的转移等心理因素是否协调有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巧妙的教学过渡,应渗透提示性、迁移性、逻辑性、形象性等因素。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语文课上教学环节的过渡应该自然----淡而无痕。一、串联式过渡。通过富有艺术情趣的问题的创设,将教学内容用巧妙的过渡语串联起来,以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转换和课堂整体结构安排的天衣无缝。如我校一位教师在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时,运用了一系列富有艺术情趣的语言,把学生安然地从一个波峰送到另一个波峰上去时,一堂课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教学片段如下(加粗字体是她的过渡语):一、回顾,导入。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青海高原一株柳》,文中的这一株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概括)2、生自由说。3、从大家的发言中,我听出来了,大家对这株柳树充满了敬佩之情。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齐读课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株柳的世界,去感受它的神奇。(板书:神奇)二、自主研读,交流共享。自主阅读1、请同学们仔细默读文章,看看你能从文中哪些语句中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把它画出来,还可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2、师巡视了解学情。交流共享: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的?(一)环境恶劣1、指名说(先读文中的句子,再谈感受)“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2、你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这种感受的?“广袤无垠”、“寸草不生”、“青石嶙峋”、“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4、指名读这几个词。(词语有温度,言语表心声,要把词语读好。)5、听同学们读这些词语,使我不由得想起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的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那悲壮与苍凉的确让人心头一震啊!6、你呢?谁愿意说说自己心中的感受?(生自由说自己想到的边塞诗词或心里感受)板书:悲壮苍凉7、就在这广袤无垠,青石嶙峋的高原上,我们的眼前突然出现了一株绿色的柳树,给你什么感觉?(惊讶、惊奇……)8、作者的这种感受在文中是如何表达的?(“哦”了一声)9、请你读出惊讶、惊奇的感觉。过渡:哦!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呢?让我们看一看它吧!(课件出示描写柳树的语言)…………二、提示性过渡。阅读课文从形式到内容,在涉及的事物或现象之间,都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有目的地提示课文的某一方面,启发学生作“由此及彼”、“以因求果”、“举一反三”的联想,从而在揭示“来龙去脉”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使教学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自然勾连,上下贯通。多年前,在听一位老师教学人教版《田忌赛马》一课时,他在课堂上突然提出:“假如第二次比赛中,田忌按孙膑的方法去做,但结果不是胜利,而是失败了,这可能是什么原因?”这一问题的提出,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去变更思路,由结果去设想原因。经过思考,不少学生认为:很可能是田忌以下等马与齐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