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兴趣是求知的原动力,是智慧的触发器,是才能的增长点,是成功的奠基石。古今中外,很多人在兴趣的指导下走向了成功,可是也有不少人的兴趣被家长、老师或者社会给扼杀。今天,我们来学习日本作家志贺直哉的小说《清兵卫与葫芦》来品味一下这是怎样一个悲剧故事。清兵卫与葫芦(日本)志贺直哉志贺直哉(1883-1971年),日本著名小说家,被日本评论家誉为“小说之神”。新现实主义的第一人。1910年,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他们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代表作长篇小说《暗夜行路》。1.字音字形热衷茶卤熠熠檐廊呵斥乖觉嘀咕名伶战战兢兢校役哆嗦预习导航zhōngjīnglǔyìhēchìduōSuoguāijuélíngyìyándígu2.词语热衷:呵斥:名伶:乖觉:校役:光彩熠熠:嘀咕:战战兢兢:学校中做辅助教学工作的人。形容闪亮发光。小声说话;犹疑不定。十分爱好某种活动。大声呵斥。旧时称著名的演员。机警、聪明。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文章主要内容•课文主要写了课文主要写了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与葫芦的故事。采用的故事。采用倒叙的手法,的手法,以以葫芦为线索,首尾呼应为线索,首尾呼应一、《清兵卫与葫芦》的情节结构喜欢葫芦,痴迷葫芦发现独特葫芦没收葫芦,砸碎葫芦葫芦被高价转卖清兵卫改变爱好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小说情节结构特点圆形结构倒叙手法开端结局发展高潮尾声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关注,激发读者的兴趣。增加文章的曲折,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文章中的矛盾•矛盾冲突常常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请找出文中各部分情节的矛盾双方。矛盾的起点:“清兵卫爱好葫芦,父亲不”高兴、不赞同儿子的见解矛盾的重生:清兵卫买了新葫芦,上课把玩被发现,教员告状矛盾的爆发:父亲砸掉葫芦,揍骂了清兵卫矛盾的化解:清兵卫改行画画矛盾的揭示:葫芦高价出卖,众人不懂葫芦找一找文中有哪些典型的细节描写?清兵卫制作葫芦的过程(第2段)错把秃脑袋当成了葫芦(第3段)呆看葫芦(第4段)收拾葫芦的过程(第5段)看过所有的葫芦(第6段)清兵卫沉默了(第20段)红着脸,呼呼地喘着气跑回来(第27段)连哭也没哭一声(第29段)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第30段)哆嗦着嘴唇,在屋里缩成一团(第33段)心里别别地跳着,怕他会注意到(第33段)只是脸色铁青,不敢做声(第36段)1、于是这个清兵卫的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哭一声。2、他的脸无人色的回到家里,靠火炉边发呆。3、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作声。揣摩一下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心理活动。1、“连哭也没哭一声”形象真切的表现了清兵卫的葫芦被没收后伤心、欲哭无泪的之状。2、“脸无人色”“发呆”,表现了他痛失葫芦后的痛苦无奈的心情。3、对于父亲粗暴地砸碎自己的宝贝葫芦,清兵卫感到心如刀绞,悲痛欲绝,“不敢作声”则表现了父亲的一贯的的粗暴的家长制的态度。由此分析后,我们可以看到清兵卫的痛苦的内心:如3句:父亲啊,这可是我经过千辛万苦才挑选出来的葫芦啊,它耗费了我多少心血啊,你就这样给我砸碎了,我该怎么办呢?细节描写的作用:1.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2.使情节更加严谨,内容更加丰富3.凸显主题情节探究•1、清兵卫热衷于葫芦表现在哪些方面?把一老头儿的脑袋错看成葫芦白天看葫芦,晚上收拾葫芦飞快买下葫芦,片刻不离2.是什么让清兵卫与葫芦断了关系?教员没收葫芦上家告状父亲责打,砸碎所有葫芦大人的专制、蛮横3.找出对清兵卫买葫芦时和葫芦被没收后的描写,对比一下他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买葫芦时:欣喜若狂葫芦被没收后:害怕松口气绝望4.清兵卫花一毛钱买的葫芦,最终被古董商一六百块钱的高价卖出。说明了什么?写这件事有何作用?清兵卫眼光独特作用:为大人扼杀他的天赋增强悲剧效果(1)清兵卫个性独特,对葫芦并不盲目痴爱,确实有一定的研究,他有非凡的鉴赏力和创造力。清兵卫对葫芦热爱有加,他对别人的葫芦不以为然;“0.1元=50元=600元”,这些都说明了什么?这个结果与前文的哪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