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2.把握行文的思路,懂得作者是怎样借“贝”言“理”的。情感与价值:领悟作者是借一枚贝壳来阐释的对生命和人生的深刻体验。二、教学重点:把握行文的思路,懂得作者是怎样借“贝”言“理”的。三、教学难点:准确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如何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四、教学准备:多媒体播放画面(碧蓝的大海、金黄的沙滩、贝壳特写;)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你们知道璀灿的珍珠来自哪里?它是平凡的贝壳用血和肉磨制成的。可是往往人们只看到珍珠的美丽,人们歌颂美丽的珍珠,却删忽略了它的抚育者贝壳,那么著名作家席慕容她眼中的贝壳是什么样子的呢?席慕蓉,台湾画家、作家、诗人。从小酷爱绘画,多次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并获奖。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等。正因为她是位画家,又是位诗人,所以内心细腻敏感,特别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我们来看一看她从贝壳中发现了什么样的美?小小的贝壳触动了她怎样的情怀?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翻到贝壳这一课,我们来读一下课文。(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找出不会读的字词。2、多媒体配乐朗诵要求学生标出重音和节奏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3、指名读,听重音、节奏,给出评价4、齐读1、2段教师提出讨论题:(1)贝壳的特点是什么?(精致、可爱、珍贵)(2)古人用贝壳做钱币的原因?(它是坚硬、精致、小巧的艺术品。)(3)你看到贝壳时,你想到了什么?(此时,学生展开热烈讨论,向身边的同学谈自己的想法,教师提2-3名学生回答。)(4)在作者眼里,贝壳是什么样的?(一件艺术品)作者是怎么说的?(5)“在我手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中“实在”一词怎么理解?(确实,作者对坚硬又精致的贝壳由衷的赞美之情。)4、分别抽学生美读3、4、5节,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情来(找6--8名学生站起来读,其他学生先后对上述学生的朗读做出评价)(1)《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的激励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2)问:“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中“固执”、“简单”你怎样理解(“固执”,中性词,“顽固”是贬义词,“固执”表现的是作者由贝壳普通而卑微的生命联想到应丰富自己的生命的坚定信念。“简单”,表现了作者并不想建立丰功伟业,并不渴求人们对她绝对地赞美和崇拜,她只想像贝壳一样塑造一中美丽的形象,渴望一种感动,希望能像贝壳感动她一样感动着世界)5、围绕上述两句学生畅所欲言,感悟人生,升华学生对人生的思考。6、讨论:课文中体现出作者倡导的人生态度是什么?(积极求实,执著进取,精益求精。)7、同学们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哪些感悟呢?《贝壳》启示我们应该好好的面对生命,创造它,是自己有限的生命像贝壳一样,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8、本文的写作特色①以小见大善于选取生活中最细微的事物。②借物抒情通过贝壳来抒发作者的情感。③类比把人和贝壳进行比较,表达感情。④联想想贝壳,想自己,想未来。六、拓展延伸仿照下列例子,你也写两句生命就要像蝉一样,即使短暂,也要固执地等待。生命就要像贝壳一样,,即使卑微,也要一丝不苟。参考:生命就要像小草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