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718世纪的中国历经康雍乾等数代帝王的苦心营造,一座辉煌的“万园之园”展现在世人面前。但随之而来的一场浩劫却使这座名园化为灰烬,仅留下几根石柱见证这段屈辱的历史。造成这一浩劫的是当时的英法联军。这时候,欧洲有一位伟大的文豪站出来愤怒谴责这两个国家制造的这一暴行,义正词严,大义凛然,发出了正义的呼声,举世震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雨果的这封《给巴特勒的信》。1.掌握本文语言特色,品味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体会反语的强烈讽刺效果。2.感受雨果伟大的人格魅力,体会信中流露的爱憎分明的感情和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3.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学生热爱全人类的情感。(重点)(难点)雨果(1802~1885),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和小说家之一。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之久。作品包括诗歌、小说、剧本、哲理论著,给法国文坛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1856年~1860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后,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园林,眼花缭乱的侵略军马上开始了疯狂的劫掠。接着,联军司令部下达了可以“自由抢劫”的通知,一万多名英法官兵争相入园,个个满载而归。连续多天的抢劫之后,英国人额尔金又提出:“只有烧毁圆明园一事,最为可行……此举能使中国皇帝产生最大的震动。”英国首相巴麦尊对此不仅同意,还说:“如果北京皇宫遭受同样对待,我将十分高兴。”1860年10月18日,3500名英军手持火把再度进入圆明园,到处点火。园内300多名太监、宫女和工匠葬身火海,这座巨大宫苑烈焰腾起三天,余烟月余不息。真可谓“一炬毁名园,千古江山留恨迹”。而作为强盗之一的巴特勒上尉,却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的“胜利”捧场。但是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他以人类的良知,于1861年11月25日写了这封回信,痛斥了英法联军的罪恶,同时对中国遭受的空前劫难寄予了深切同情。魔法记忆之记少余多法:“勒”当“拉紧、系紧”讲时,读“lēi”,如“勒紧”,其余情况读“lè”,如“勒令”。一读一读字音赞誉琉璃珐琅晨曦瞥见箱箧给予制裁勒住yùliúlifàlángxīpiēqièjǐcáilēi二写一写字形zāng()物huǎng()若眼花liáo()乱惊hài()jié()掠zhuì()满chóu()缎赃恍缭骇劫缀绸三记一记词义1.赃物:2.箱箧:3.制裁:4.荡然无存:5.不可名状:贪污受贿或盗窃得来的财物。箱子。用强力管束并惩处,使不得胡作非为。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不存在。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导思1.雨果评价圆明园的一个关键词是什么??评价导思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态度关键词:赞誉、反语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课文朗读。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圈点要求1.文章的开头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案】作者在信的开头并不是开门见山地说明自己的态度,而是先提出对方错误的观点,具有极浓的讽刺意味。这样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继续往下看,更能宣泄作者愤怒的感情。重点品析第3-5段2.作者极力赞美圆明园的美好秀丽有什么作用?【答案】赞美圆明园的美好秀丽,突出圆明园“”的世界地位和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以美“”衬丑,突出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3.作者把圆明园与希腊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罗马斗兽场、巴黎圣母院相提并论有何作用?【答案】把圆明园与巴特农神庙、金字塔、斗兽场、圣母院相提并论,突出圆明园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也反映了作者对圆明园这一世界奇迹的无比热爱和对人类文明的热爱。4.“”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答案】本题运用独句段作用分析法解答。这句话独立成段,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在内容上和前一段形成强烈的对比,达到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