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第一课时)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三节武汉市第八十一中学晏妮印度(第一课时)●教材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设计理念与教学反思●教学方法和手段说课内容:●教材分析印度是七年级地理第七章第三节内容,是世界地理学习国家的基础章节。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它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但由于长期受殖民统治蹂躝,独立后因人口压力,水旱灾害频繁,发展举步艰难却又令人瞩目,将印度与我国相比,极具借鉴意义。本设计为第一课时,主要设计的是(1)印度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2)水旱灾害频繁的热带季风气候以及农作物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情分析及对策初中地理是非中考学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不够主动,所以,一直以来,我在备课时比较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丰富自己的教学形式,多开展一些活动。本设计灵感也是来自学生。电视剧《西游记》以及电影《大话西游》都是学生熟悉和喜爱的影视作品,容易与他们产生共鸣,话剧表演这种形式借鉴于语文等学科活动,也为他们所喜爱,也给了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但前提是,学生必须在课前充分预习,并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我在基础较好的班级进行了尝试。(一)知识与技能目标●教学目标(1)读图说出印度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说出印度地形分布特点。(2)通过利用孟买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说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能够分析归纳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成因;并针对我国季风气候显著,水旱灾害频繁实际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3)阅读印度地形图和年降水量图,通过小组合作分析水稻和小麦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培养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念。(二)过程与方法目标⒈通过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及合作、交流意识,发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⒉学会获取图示信息的步骤和方法,从而提高分析和概括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⒈通过对治理水旱灾害的讨论,激发学生了解自然、适应自然的情感,培养人地协调的发展观。⒉通过小组合作分析水稻和小麦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培养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念。●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分析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及西南季风与印度水旱灾害的关系.2、找出印度主要粮食作物及分布。【教学难点】1﹑理解西南季风与印度水旱灾害的关系;并针对我国季风气候显著,水旱灾害频繁实际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2﹑分析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方法和手段(一)教法和学法主要教法有:情景创设、启发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主要学法有: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法、比较法、话剧表演等。(二)教学手段:自制幻灯片辅助教学●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2、新课探究学习3、课堂小结导入新课是一种教学艺术,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引题:我在此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几幅富有印度特色的风情图片,并配上电视剧《西游记》中的插曲《天竺少女》,学生很快猜出我们今天“世界之旅”的目的地就是《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取经地——天竺(古印度),大致就是今天的印度。设计意图:这里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会热切希望了解这个火辣辣的国家和民族。说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请您欣赏泰姬陵夕阳下的泰姬陵蓝色的泰姬陵特色民族服装——纱丽圣河沐浴跳舞的少女南亚印度洋制定教学流程•教师说明我们将通过角色扮演完成我们的西游之行。•制定游戏规则:先选出四名学生扮演唐僧师徒,然后将学生分成三个大组,分别作为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的智囊团,每组设基础分100分,组员每回答一个问题加10分,如果有同学的答案很有创意,或有创新的会额外加10分。最终进行评比,并给以小小的奖励。这样做的目的,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探究学习的过程新编《西游记》新编《西游记》天竺取真经故事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这天竺国到底在何方?悟空,你速速去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