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高体育与健康课堂质量重庆市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陈晓萍内容提要:一、课程改革取得主要成绩与不足二、课程标准修订的主要变化三、如何实施《课程标准》,提高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一、课程改革取得主要成绩与不足主要成绩(一)广大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新变化最主要的变化表现为:1.“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得到认同和落实2.“通过体育促进学生健康、全面育人”、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等几个核心观念得到了共识,并深入人心。实践证明:影响课程改革成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教师观念、教学实践和学生变化是判断《课程标准》成效的基本指标,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地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才能不断提高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质量。(二)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体育教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观念决定行为十年来,一大批认真学习、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反思的体育教师;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研究、地方课程研究与实践、学校课程研究与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在教学研究方面,从国家层面、省市层面直到学校层面围绕《课程标准》的教学改革研究从未间断。(如论文、优质课等)(三)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主动性有较大提高,学习方式有新的变化课程改革的成效最终要看学生是否受益。十年课改,体育课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能动性、独立性有了较大的提高,他们逐渐成为课堂学习的真实主体,通过积极主动的投入、有效的学习、适宜的合作探究等方式,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四)《课程标准》存在的主要不足1.《课程标准》按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课程基本理念在国家层面确立了“目标统领内容”的思想,课程的目标按照运动参与、身体健康、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分水平建立了目标体系,但具体到各个领域和水平阶段的内容标准却很笼统、不便于操作2.缺乏比较明确的课程内容,难以支撑起众多的课程目标。3.依据目标体系确立的评价体系可操作性不强。十年课程改革取得的基本经验1.改革要克服片面性,避免走Z字路,少走弯路;2.继承、改革、创新、发展是课程、教学改革应该遵循的基本规律;3.建立边推进、边改革、边总结、边完善的课程改革机制是课程走向科学化的有效路径;4.建立有效对话、交流、互相理解、获得支持的局面是课程发展的必要条件;5.加强体育课程设计理论研究特别是实证研究是保障课程科学、可行的基础;6.建立体育课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地方要求是新时期促进课程发展和教学实施的必要保障二.课程标准修定的主要变化在教育部的领导下,《课程标准》修订组认真分析了十年来一线体育教师、教研员和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在充分吸收各方面建议的基础上完善有关内容。(一)、课程名称的变化1.《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原《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2.义务教育阶段统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名称3.这一重大改变,不仅将近百年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学科名称改为“体育与健康课程”,而且在运动参与、身体健康等方面的课程内容中实质性地增加了健康教育的内容。为什么要统一课程名称(1)更加充分体现“体育为健康”的思想,也是为了强化“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是因为体育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应该为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做出自身的贡献。(2)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行为应从小抓起,应尽早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3)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课程名称情况看,基本上都是统一课程名称。(4)听取社会方方面面的意见,大多认为应统一课程名称,取名为体育与健康更好。(5)义务教育与高中“课程标准”内容分离。学科名称的改变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发展的重要时代标志之一(二)课程性质界定与发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增加),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