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后的课堂教学尝试任教新课程西施版快六年了,六年来,作为一线的教师,我收获了新课程带来的诸多欣喜与成功。因为新课程改革后,教学多了动感、生气与活力,可同时,面对孩子们的真知灼见,让我时时陷入尴尬的境域之中。你是否遇到过同类的情况,你又是怎么处理的呢?在西施版一年级数学第一册的加法教学中,我用多媒体课件创设“2只小兔吃草,后来又跑来3只”的情景图后,遇到了这样的尴尬:师:谁能根据这幅图列出算式?生:3+2=5师:小朋友,你们太棒了,不仅列出了算式,还把结果也算出来了,可你们是怎么算的呢?生:在幼儿园我就会口算了。生:爸爸教的。生:我会背。师:老师有一种方法告诉大家,先把3只小兔数出来记在心里,在接下去数4、5,大家说这种方法好吗?生:老师,不用数。太麻烦,我一眼就能看出“3+2=5”师:哦,你是不是一只一只的数出来算出结果的?大部分学生没什么反应,有一些学生疑惑的看着我。师:小朋友,除了这些方法,你还有其它方法吗?孩子们面面相觑,无言以对,我的教学陷入尴尬之中。本节课堂教学目的是呈现5的加法计算的多样化,如:数数法、接数法、数的组成法等。可在课堂教学中,我所期待的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情景无法实现。学生不但一下就把算式的结果正确的说了出来,而且有了自己的另类思维,尽管我再三点拨、启发,可学生对数数法、接数法、……等算法并不接受,认为太“麻烦了”。这就更难以谈上对多样化算法的分析、交流了。算法多样化教学之所以会遭遇如此“尴尬”,原因是忽视了学生对数学认知背景的分析、正视,由于这些来自于家庭、幼儿教育的影响,才使数学问题失去了挑战性,制约着学生的算法多样化的形成。要想实现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我想首先应基于孩子的认识经验之上,既要分析数学学习的逻辑起点,又要找准学生学习数学的现实起点,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能体现算法多样化。学生只有在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中,拥有宽畅的探索时空,才能通过自己的艰辛探索,使智慧受到挑战而迸发个性化的火花,实现算式多样化。真正的课堂教学应把课堂还给学生,相信孩子们会超越老师?如:西施版数学第二册第10页第4题,每人2块蛋糕,6人要几块?生1:2+2+2+2+2+2=12生2:6个2相加,用乘法6╳2=2或2╳6=12生讲到这儿,我认为不会再有另外的方法了,就想结束这一题,这时班里的李星锐同学将手举了举,又放了下去,我看他想说又怕说的样子,很想听听他的想法。他站起来说:我用3╳4=12(其余孩子大笑了起来)师:李星锐同学的想法老师认为是对的(孩子们立即停止嬉笑)虽然他列式不同,但同样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他很有勇气,敢于把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孩子们肯定的笑了),可这样虽然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在作业中,能这样列式吗?我选择了肯定他的方式。不可否认,由于学生先天的智力因素、早期的开发教育以及家庭和环境的种种原因,学生从入学时就存在着不可避免的个体差异,实施新课程以来,由于教材的变化、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我发现学生之间的这种差异变得越来越明显了。而相信“他们”,肯定“他们”是我应做的。我这样做的收效是很明显的。如:西师版数学第三册《分一分》一课,我先出示8个桃子,2只小猴,请你把你的分法告诉大家好吗?生:一只一个,另一只7个生:一只2个,另一只6个生:一只3个,另一只5个生:一只4个,另一只4个师:怎样分两只小猴都满意呢?生:一只4个,另一只也4个最让小猴满意师:为什么这种分法最让小猴满意呢?提到这里,我看见一位不出色,平常总需要单独辅导的学生举起了手。我轻声地对他说:“把你的想法跟大家说说好吗?他轻轻地说:“这样平均分的话,两只猴就不会打架了”。听了他的回答,我不禁为他鼓掌,也许就在这节课上他的自信心曾强了,从此不在被动地听讲、吸收,而积极思维、参与学习了。这时,我却听见有一个孩子悄悄地嘀咕:“这太容易了,老师不会喊我们的,他们举手老师就会喊。等到稍微难一点的问题出现,看他们手都不敢举。”是呀,培养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了增强学生在课堂的参与意识,我经常会在课堂上希望把更多发言的机会给学习能力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