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准备】1、鼓励学生走进图书馆或通过网络去查阅余光中的生活经历、文学创作以及有关以乡愁为主题的台湾文学作品来扩大视野,互为参照。2、搜索古代以思乡为主题的诗歌数首,准备在课堂上交流。3、适时安排扩展阅读。阅读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体味起用语的典雅质朴。4、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演读。5、试以“乡愁是……”为参照进行仿句练习。【活动导引】1、情境创设:同学们,在台湾文学作品中,思乡是一个长久不衰、令人心动的主题,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的结束,长达50年之久;从1949年一直到现在,又是半个世纪多,一湾天然的海峡,一道人为的鸿沟,锁住了回归的脚步,却锁不住思归的心。台湾思乡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大多出自大陆去台人员之手,这些人在台湾尽管多数已有较稳定的生活,但他们总觉得自己的根在大陆,在台不过是“过客”,这种过客心态,使他们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失落感,而海峡两岸的阻隔状态,更使他们觉得“叶落归根”似乎是个遥远的梦。国民党元老于佑任先生在临终遗诗中写到:“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见兮,永不能望。/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这泣血的悲歌、含泪的呼唤,集中表达了“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情动于中而发于外”“悲愤出诗人”,这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抑郁难平,发而为诗,于是有了一首首发自肺腑的思乡曲。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一首。2、简介作者多媒体投影: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南京。因眷恋母乡,神游古典,自命为“江南人”,亦自称为“五陵少年”。历任台湾师大、政大、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曾在美国讲学四年。作品多次获文学大奖,诗文皆有很深造诣,梁实秋评价说:“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诗集有《舟子悲歌》《蓝色的羽毛》《五陵少年》等。散文集有《左手的缪思》《掌上雨》《听听那冷雨》等。【活动过程】一、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乡愁》是余光中乡情诗的代表作品,我们欣赏它,首先要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吟诵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1、听配乐录音(多媒体画面展示),启发学生:朗读这首诗是在感情上、语速、语调该如何把握2、学生自由朗读3、男女小组试读。4、挑选朗读水平高的学生个别演读,并结合画面给配乐。二、披文入情,感悟诗歌的情感美。大家读得比开始进步多了,但似乎还不尽如人意,是不是还有什么细腻、真挚的情感隐藏在诗歌言语中,没被我深深理解呢?让我们披文如情,感受诗歌的情感的美。问题导引:①这四节诗,每一节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②诗中表达的情感是通过什么物象含蓄地表达出来的?③这些物象含蓄到表达了什么?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借指什么?④诗节能调换吗?为什么?以上形成板书,(多媒体显示)三、联想想象,感受诗歌的图画美。同学们,一首好诗,它的语言往往能诱发人多面的联想,因此一个理想的诗歌读者也要善于从诗歌中获取诗人寄寓的情感,并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准确地填补诗人语言留下的空白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同学们,你们能否运用想象在大脑中绘制一幅诗歌所描绘的人物、图景、场面、事件呢?老师范读诗歌,并出示四幅与诗歌意境非常吻合的空镜头的画面,让学生展开联想,用语言进行描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和回答。四、回味咀嚼,品读诗歌的语言美。在所有的语言中,诗歌是语言的钻石;在所有的情感中,诗歌是情感的铀。一起来回味品读诗歌的语言美。《乡愁》一诗语言的质朴之美在于如同口语,富于生活气息;典雅之美又在于精丽,富有独特的韵味,是经过锤炼加工的。1、时间词美:“小时侯、长大后、后来、而现在”这些词不露痕迹地表示出时间的变化、情感的递增;2、名词的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美在它们选取了代表漂泊、隔离、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抽象的难以捕捉的恋国思家的乡愁;3、数量词的美:“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在于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4、叠词美:“小小、窄窄、矮矮、浅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