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五十八中郭维俊(一)、杜甫的生平和思想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其人被誉为“诗圣”,其诗被誉为“诗史”,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忧国忧民,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读书漫游(35岁以前)他家世代“奉儒守官”,祖父即杜审言。他家学渊源,又刻苦自砺,“读书破万卷”,所以诗名早著。年轻时便树立了济时用世、辅弼君王的宏大理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开元十九年(731),为了解社会,结识名流,他几次漫游,历时十余年,足迹南至吴越,北至齐、赵、梁、宋,过着“裘马颇清狂”的生活。天宝三载(744)前后,他与李白、高适客游齐、鲁、梁、宋,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此后,他曾先后写了11首诗思念和酬赠孪白。这一时期的杜甫入世未深,受时代精神的感染和李白的影响,诗风较豪放,代表作有《望岳》、《画鹰》等。困守长安(33~44岁):天宝六载,玄宗诏求天下通一艺者诣京应试。杜甫为实现政治抱负,前去应试。李林甫为证明“野无遗贤”,让所有应试者落第。杜甫自此困守长安达十年之久,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辛酸生活。天宝十载(751),献三大礼赋,受玄宗赏识,命待制集贤院。直至天宝14载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职,大失所望。生活的贫困,仕途的不顺,使他对腐朽的朝廷、痛苦的民生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出塞》、《秋雨叹》等现实性很强的诗篇。天宝14载11月,他在去奉先县探亲时写的长诗《咏怀五百字》,标志了他的现实主义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陷贼为官(45~48岁)从天宝十五载(756)至乾元二年(757),是安史为祸最烈的时期,也是杜甫生活的转折时期。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携全家颠沛流离,冻馁逃亡。当他听说肃宗在灵武即位后,把家室安顿在鄜州,即奔赴行宫。途中被叛军掳至长安,目睹了叛军在京城的烧杀掳掠,听说了官军的败绩,写下《悲陈陶》、《哀王孙》、《悲青坂》等诗篇。至德二载(757),被逃出长安,投奔凤翔,被任命为左拾遗。因疏救房琯,几受刑戮。长安收复后,肃宗贬房琯同党,杜甫于次年(758)6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羌村三首其一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嘘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乾元二年(759)春,在洛阳返华州途中,写成不朽的诗篇《三吏》、《三别》。同年7月,关中饥荒,他弃官奔秦州。10月,迁居同谷,12月,去成都,“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发同谷县》)。有《秦州杂诗》二十首、《同谷七歌》备述艰辛危苦之状。这是杜甫现实主义创作的高潮时期。西南飘泊(48~59)从乾元三年(760)至大历五年(770),是杜甫飘泊西南的时期。杜甫卜居成都西南浣花溪,在亲友帮助下营建了草堂。宝应元年(762),徐知道叛乱,杜甫避乱梓州、阆州等地。广德二年(764)严武再镇川蜀,他重返成都草堂,由严武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人称“杜工部”。次年,严武卒,杜甫经渝州至夔州,住了三年左右,于大历三年(768)出川,漂泊于湖北江陵、公安及湖南岳州、潭州、衡州一带,大历五年,病死于舟中。这是他创作丰收的时期。今存《杜工部集》有诗1450余首,其中千余首作于此时。尽管生活相对安定一些了,但他仍萦怀国事,系心苍生,忧国忧民的思想更深邃,诗风更苍老沉郁了。他的乐府古体诗少了,创作了一些自传体的回忆诗,如《壮游》、《昔游》等。七律却大量增加了,在用七律表现社会政治内容方面有很大收获,格律也更精美,技巧也更纯熟了。代表作有《秋兴》八首、《蜀相》、《诸将》、《登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由于家庭影响,杜甫的儒家思想根深蒂固。青年时代的杜甫即“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咏怀五百字》),树立了匡时济世的抱负,“安史之乱”更强化了他拯溺济危的忧患意识。尽管他有时悲愤失望,嗟贫叹老,有时也受佛道思想的影响,安于恬静闲适,但他还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同上》),爱国忧民之心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