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课题成果公告VIP免费

课题成果公告_第1页
1/5
课题成果公告_第2页
2/5
课题成果公告_第3页
3/5
课题成果公告一、课题名称:融合建构式课程,促进家园教育协调发展二、课题批准号:063131681三、课题类别:青年课题四、学科分类:教育信息技术五、课题承担单位:江西省崇义县城关幼儿园六、课题负责人:吴勋华小学高级教师崇义县城关幼儿园七、主要研究人员:温晓敏何红莲肖金凤朱忠莲八、正文内容:1、研究内容(1)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教育观念及教养方式。(2)家长对建构式课程的了解及配合。(3)建构式课程中家园教育协调发展的策略及方法。2、研究方法(1)调查分析法:对小、中、大各班幼儿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幼儿在生活卫生、行为及学习等方面的现状及家长教育幼儿的方法和教育观念。(2)个案分析法:对个体差异幼儿、来自城镇居民或农村家庭幼儿的典型,进行个案研究和分析,摸清家庭教育对形成幼儿生活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的影响程度,了解家园共育成功或不成功的原因。(3)行动研究法: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设计和开展各种活动,请家长配合或共同参与观察教育效果的变化状态,及时总结并修正课题研究实施方案。(4)经验总结法:每一阶段进行小结,收集与本课题研究内容有关的实例和素材,分析积累资料,归纳总结家园共育工作中的有效措施、经验或教训。3、研究结论(1)课程融合密切了家园联系在建构式课程中,幼儿的发展是在“环境创设、家庭共育、区域活动、日常活动”等多种活动过程中进行的,为促进幼儿的主动认知和积极建构,无论哪种形式的活动都需要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丰富幼儿的操作材料,特别是在一些物品的收集,资料的查询,家长的配合等方面,家庭的教育与合作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重视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促使家长在建构式课程中由无谓的旁观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共同关注幼儿的健康成长。而“围绕建构式课程目标,根据不同年龄幼儿、不同层次的家庭,挖掘丰富的家庭教育资源,调动家长参与共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家长能真正按幼儿教育要求配合本园的教育真正做到家园教育的积极互动,协调发展。”也正是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具体做法是:1、积极开展并引导家长参与建构式主题活动。2、和家长、幼儿一起创设、布置环境。3、和家长交流建构式教学的方式及家庭的配合。通过与课程的融合,大大加强了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联系,使广大家长真正参与到课程中来。(2)丰富活动转变了家教观念我们在本课题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希望能够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促进相互配合。在《幼儿园建构式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随着社会的进步,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已越来越重视幼儿教育,但1由于家长不了解幼儿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无知和教育的无力,如一些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祖辈代养的家庭还只停留在吃好、穿好、身体好的观念上;不少家长虽受过高等教育,但却缺乏正确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娇纵、溺爱孩子,造成许多幼儿养成自私、任性、懒惰、散漫、依赖性强等缺点;有些家长自认为自己孩子聪明,不顾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一味地让幼儿不到年龄进行跳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在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应当有不同的内容和重点,相互配合,全面推进。”在本次课题研究中,我们围绕研究主题和重点,开展了丰富的活动。①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854份,收回问卷3445份。对家长的答题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统计数据,发现家长观念上的偏差、误区和疑问,通过宣传栏、园报、网站、家长会等途径解答或纠正。②教学汇报。每学期末面向全体家长展示教学成果,把全学期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排练成节目,全体幼儿参与,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情况,让家长亲眼目睹幼儿一学期的变化,感受建构式教学的效果。让家长了解幼儿学习特点教师是怎样针对这种特点进行教育,这样教育体现了怎样的教育思想,家长通过参与教学,体验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从而影响其改正自己的家庭教育。③...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课题成果公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