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李叔军一、课前预学(一)学习目标1、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归纳该政策的特点。2、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归纳新经济政策的特点,说明新经济政策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二)学法指导以教材为主,用导学案指导教材的预习,做好习题,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二、课前预习检测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不包括()A.实行广泛的工业国有化B.取消自由贸易C.实行粮食税D.实行成年人义务劳动制2.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有人对列宁说:我们过去认为可以一举消灭商品经济,走向社会主义。但实际情况表明,必须发展商品经济。此后苏维埃政权()A.采取余粮收集制B.建立战时经济体制C.实施新经济政策D.颁布新的土地法令3.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并不会改变社会主义性质,这是因为()A.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B.国家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C.流通领域实行自由贸易D.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工矿企业仍归国有4.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苏俄新经济政策主要“新”在()A.改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B.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商品生产C.目的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D.加强了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对经济的管理5.1921年苏俄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由于()A.苏俄的社会性质所致B.帝国主义实行经济封锁所致C.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所致D.苏俄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所致6.苏俄在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过程中,最先决定实施粮食税制,这反映了()A.农民问题是当时最主要最紧迫的问题B.粮食问题在当时各种问题中最为突出C.经济政策的改革必须从农村开始D.农业是俄国这个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基础7.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A.新经济政策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8.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推行的罗斯福新政,从本质上说,都是()A.实行计划经济B.变革社会制度C.改革上层建筑D.调整生产关系三、核心知识(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①一战使苏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②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同协约国勾结起来,对苏维埃政权发动进攻,国内战争开始,苏维埃政权陷入困境。2、目的:①集中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②向共产主义过渡。3、内容:①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方面:将大小企业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③商业方面:取消自由贸易。④分配方面:实行实物配给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4评价:2(1)特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商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运转。(2)积极作用:适应了战时需要,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保障了红军的军备供应,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3)消极影响:A、一些措施超出了战时的需要,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了经济、政治危机。B、它不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实践证明它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①经过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经济困难。②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民不满,工人罢工,士兵叛乱,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政治危机。2、目的:①恢复经济。②巩固政权。3、内容:①农业方面,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方面,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转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③在商业方面,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④分配方面,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4、评价:(1)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2)作用:A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基础。B巩固了工农联盟,克服了政治危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③新经济政策是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