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出奇兵》教学设计方案【设计理念】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资料、选择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本教案依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在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方面做出深尝试,在教材的疑难处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补充大量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化情感。【教材分析】这首诗描写红军在路途难行、敌军重兵围困下,依靠毛主席的正确指挥,演出了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等一幕幕令人惊奇的活剧,彻底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表现了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赞扬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结合课文理解歌词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理解歌词中心句。二、情感目标:在深刻理解歌词的基础上,深刻体会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三:能力目标: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深情诵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歌词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理解歌词中心句。【教学难点】体会歌词的气势美和音乐美。【教学准备】一、收集关于长征和四渡赤水的图片、音影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二、学生查找收集关于长征和四渡赤水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教学流程】一、导入1、背诵上一课毛主席的《七律长征》2、提问:这首诗展现的内容是什么?3、明确:这首诗真实而生动的表现了革命战争时期,我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重现了世纪伟人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今天,让我们学习并诵唱萧华写的《长征组歌》之《四渡赤水出奇兵》,继续感受当年的革命烽烟。(出示课件)【设计意图】通过“温故而知新”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学习并诵唱”歌曲和醒目而颇具气势的主题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导入。二、整体感知课文,朗读诗歌,体会情感。1、指导学生阅读、自学,明确提出要求:A.利用文下注释和字典,积累字词;B.熟读课文,正确断句,并找出中心句,感悟主旨;C.分析层次,用一句话概括段意;D.欣赏修辞,体味写作特色,勾画整理佳词妙句;E.标注作者身份,作品及写作背景;F.标出每句的重音和歌词的韵脚,然后有感情的进行朗读;G.在有疑问的地方注明“?”号。2、分组交流讨论,互相补充,修正看法,教师巡视指点,答疑解惑,表扬佳例。【设计意图】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不教现成的知识,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阅读,自主合作,循文探究。这样的设计就是基于此理念,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引导并参与其中。3、引导学生掌握重点,理清思路。A.由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关于长征和四渡赤水的背景资料.B.教师出示课件,明确《长征组歌》的十个乐章及四渡赤水的背景和经过。C.教师课件演示歌词描述的红军当时面临的境况及战斗情况。明确中心句。【设计意图】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信息化技术,使学生轻松而深刻的理解歌词内容。三、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歌词结构:(出示课件)第一部分(第1—5行),表现红军在横断山脉行军的艰难和亲人送水解渴的军民鱼水深情。第二部分(第6—17行),表现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妙穿插,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场出色的运动战,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这一部分分两层。第一层(6——9行),描写红军在几十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下面临的艰难处境。第二层(10—17行),展现红军在赤水河流域巧妙调动敌军最终摆脱其围追堵截而进行的几次重大战斗画面,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歌词的中心句是最后一句,“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一句水到渠成,画龙点睛地盛赞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四、品味语言,合作学习,体会歌词中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的作用。读歌词,讨论以下问题:1.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谈谈理由。(或同学之间互相提问质疑)明确:如开头三句,用短句有气势,突出当时的局势严峻,写出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