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文化品位创建和谐课堂——李爱荣张中祥【摘要】语文课程不应偏离自己的航向,而应该充满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文化气息,应该具备独特的学科定位。语文教师应将学生看成是充满情义和智慧的交流对象和合作伙伴,师生在传承文明的过程中共建和谐,品味快乐。【关键词】语文课文化味和谐快乐作为汉民族的母语,凭着五千年丰厚的文化积淀,语文学科理应成为所有学科当中最亲切、最生动的学科,语文教师理应成为最具激情、最有魅力的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们面对的是一个个已经具备相当文化素养的鲜明生动的人文个体,因为孩子们对语文的学习其实早就开始了,他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思接寰宇,生活就是取之不尽的学习源泉。面对这样一群活力四射的文化继承者,我们必须正视乃至珍惜学生已有的宝贵的自主学习体验,满怀对生命的敬畏,对学生成长的期待,以极强的责任感,帮助学生为完美的人生奠基。一、要识庐山真面目,即便身在此山中——转变观念,上出语文好滋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老师必须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在教学中真正做到既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又重视文化的熏陶感染作用。在实践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改变以下三种观念:1、落后的学生观——部分教师总以为考试分数高的学生才是人才,不习惯综合考察学生的语文能力。实际上,考试分数高的学生永远只能是一部分,由于考试频繁,其中有不少学生还会时常出现波动。“分数高者为王,分数低的遭殃。”如果教师持这样的观点就容易长期的、不断的、沉重的打击那些考分低的学生。时间一长,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遭受凄风冷雨,甚至失去宝贵的自信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我们必须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表扬和激励是世界上永远听之不厌的最为优美的语言,语文学科是所有学科中最能使学生得到肯定和赞美的科目。语文素养不是用一两次考试就能体现出来的,语文考试得了60分的学生不一定比得了90分的差,强烈的学习兴趣、良好的读写习惯、潜在的创造激情和独特的文化体验才是最为珍贵的语文“成绩”,才是最为持久的快乐源泉。表扬,即使是表扬一个暂时“错误”的答案,也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这一次表扬会催生千百次尝试;激励,哪怕是激励一位“满目创痍”的学生,也能产生令人惊喜的结果,因为这一次激励会克隆千百个优点。2、急功近利思想——有的教师总以为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所以我这里就是人才生产车间。殊不知,义务教育的本质是大众化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教师错把中学当大学,怎能不对学生求全责备,怎能不恨铁不成钢?其实,钢有钢的优点,铁有铁的长处,铁不一定硬要变成钢。中学生就应该有中学生的风采,急功近利的教师自然会对学生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比如针对学生作文,老师辛辛苦苦趴在办公桌上“唰唰唰——”一篇学生作文被改得面目全非,一点没有童真童趣,急功近利势必欲速则不达。3、学科角色异位——有专家批评语文课没有语文味,有的将语文上成了政史,有的把语文上成了游戏,有的将语文变成“放牛场”,有的把语文当成了“集中营”,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有人说“语文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那么,语文岂不成了五味瓶或者百宝箱了吗?果真如此,语文的威力可就忒大了。其实,语文根本没有也不可能有如此神通广大。语文课应该具有什么味?我觉得,在落实工具性的同时,尤应突出文化味。语文课可以宽容非科学,语文课可以宽容伪道德,但不能纵容没文化。没有文化,语文课堂就成了没有唱词的窦娥、焚了诗稿的林黛玉。倘若如此,一个学科距离没有价值的毁灭也就为期不远了。朗朗的读书声,不能远去;搦管临帖的书法,不能远去;摇头晃脑的背诵,不能远去;冥思苦想的作文,不能远去;面红耳赤的争鸣,不能远去;辗转难眠的思索,不能远去……洗净铅华,还我本来面目。听先哲谆谆教诲,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