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尊严《囚歌》导学案课题:《囚歌》课型:新授设计者:审核人:使用时间:学习目标1、学习叶挺同志坚定的革命立场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培养学生对党、对革命的深厚感情和共产主义理想,学习革命者为捍卫信仰的尊严不惜牺牲的精神。2、正确、流利的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中部分词语的含义或作用,进而读懂全诗,使学生体会诗歌精炼、形象的特点,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3、分析诗人在“爬出来”和“在烈火中得到永生”两者中的选择,体会诗歌中两个“自由”的不同含义,叶挺将军坚贞不屈的崇高革命气节。(重、难点)课前预习1、走近叶挺,:叶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新四军领导人,杰出的军事家。1896年出生于广东归善(今惠阳)一个农民家庭。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1924年被派赴苏联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和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同年10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2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在北伐战争中,他率部长驱直进,连战皆捷,屡建战功,被誉为“北伐名将”,所部被称为“叶挺独立团”,为新四军赢得“铁军”称号。南昌起义时,他担任前敌总指挥。广州起义时担任红军总司令。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第二次合作,叶挺出任新四军军长。和国民党一起走上抗日前线2、了解皖南事变,明白被捕真相:走进1940年10月19日,蒋介石发出“皓电”,限令黄河以南新四军于一个月内撤到黄河以北,同时密令其数十万军队准备进攻华中新四军。1941年1月4日,项英率新四军军部和部队共9000余人北移。6日,当进入安徽泾县茂林地区时,突遭事先埋伏的国民党军队7个师8万余人的包围和袭击。广大指战员经7昼夜浴血奋战,但终因众寡悬殊措施失当,弹尽粮绝,除2000余人突出重围外,一部被俘,大部壮烈牺牲。军长叶挺与对方谈判被扣,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在突围中被叛徒杀害。17日,蒋介石竟反诬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其番号,并声称要将叶挺交军法审判。面对蒋介石的威逼利诱,他坚贞不屈。在牢房中书写《囚歌》以明志:“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周恩来等根据党中央指示向国民党提出严正抗议,并在新华日报上刊登亲笔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3、朗读诗歌,结合历史背景,说说诗歌中含有特殊意义的词义:诗歌中的“人”特指哪些人?-----------------------------------------------------------诗歌中的“狗”又指什么样的人?------------------------------------------------------------诗歌中“一个声音”指谁发出的什么声音?------------------------------------------“地下的烈火”指的是什么?-----------------------------------------------------------“活棺材”又指什么?-----------------------------------------------------------------预习检测1、看拼音写字qiúgēshàngsuǒchǎngkāiguāncai()()()()2、选择正确读音热血(xuèxiě)棺材(caicái)3、理解诗歌中的词语的含义。人:狗:一个声音:地下的烈火:活棺材:永生:4、从诗歌中你觉得叶挺是个怎样的人?课堂探究:1、读诗歌,结合历史背景开始下面的探究学习。2、质疑解疑,合作探究探究点一:1、小组内分节读课文并理解诗意。第一节:含义是什么?反映了革命者面临着一种什么样的处境?第二节:1、思考:作者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作出怎样的回答?你是如何理解这几句话?2、这节诗中也有一个“自由”,它跟第一节诗中有什么不同?3、“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中的“怎能”表示什么样的语气?为什么这里不用陈述而用反问的语气?探究点二:1、叶挺面临着哪两种选择?(用“一种是,这样会;一种是,这样会”的句式来说)2、“歌”你是怎样理解的,课题为什么叫囚歌?(提示:想想叶挺选择了哪条路这样选的结果是怎样的?)3、诗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4、“将我……一齐烧掉”表达了叶挺同志什么样的愿望和精神?达标练习:1、背诵《囚歌》2、形近字组词挺()锁()敞()烤()棺()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