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们进行这样的学习,同时它直观可感,视觉空间的变换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本课力求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地融合到课堂常态教学中,恰到好处地促进学生运用有效的阅读方法进行理解与运用。二、教材分析:《桂花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9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主导散文语言的是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作者琦君以清新、自然的文笔,抒发了自己淡淡的思乡情绪和对故乡生活美好的回忆。课题“桂花雨”的意象唯美,虽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有一定距离,但网上相关信息却很多,这为学生进行网络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对于散文来说,文中的一字一词,不能随便更动——它和情感表达是密合在一起的。其次,这也是思乡单元中的一篇文章,编者在导语中的要求是:用心体会作者的情感,并想想作者的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本文中深挚的情感抒发和朴实的描写手法,适宜学生做探究性学习。因此,我们可以倡导学生在课堂阅读时,有意识地带着疑问去探寻、追究作者的心路历程,通过在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合作探讨,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获得一定的认知体会。三、基本思路1、基于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下的探究式教学:给学生一个明确的任务和过程,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引主动利用网络及信息技术资源进行探究,得出自己的研究结论,整个过程全部在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下进行。2、教师成为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习的评价者。网络及信息技术应用发挥呈现教学信息及学习资源库的作用,力求成为学生探索知识的工具。四、教学目标:1、会认课文中的两个生字“箩、杭”。2、联系上下文,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收集、加工、处理信息,通过信息技术运用自主探究和合作探讨,理解母亲所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过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所包含着的深刻的乡情,并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出来。3、通过比较、还原重点词句,发现作者是怎样通过字里行间去表达这种深刻的乡情的,体验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下探究式学习的乐趣。五、教学重点:联系上下文,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收集、加工、处理信息,通过网络自主探究和合作探讨,理解母亲所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过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所包含着的深刻的乡情,并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出来。六、教学难点:通过比较、还原重点词句,发现作者是怎样通过字里行间去表达这种深刻的乡情的,体验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下探究式学习的乐趣。七、教学准备:1、教师自己制作的《桂花雨》网页。2、学生要能掌握一定的文字处理、网上讨论、信息搜集能力4、地点:多媒体网络教室八、教学时间一课时九、教学过程:一、创设语境导入,整体感知。1、同学们,认识屏幕上这种漂亮的花吗?是的,这就是桂花,桂花的种类可多了,请大家打开本课网页中的“多姿多彩的桂花”,好好地欣赏欣赏吧!(学生观赏各种桂花图片,大致了解桂花的品种。)【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现色彩新鲜的情境,在视觉上激发学习兴趣。】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和桂花有关,它就是《桂花雨》(指黑板,生齐读),作者:台湾著名作家琦君。3、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想不想先来欣赏一下?好,安静地听我读。(师配乐朗读)【音乐与朗读配合,用声音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感知课文内容,使学生获得对作家及作品的初步印象,同时,培养学生专注倾听的学习习惯。】4、欣赏完课文,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感受。如果不知道怎么说,我建议大家可以按照上面的其中一种句式来说(课件出示):(1)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特别是……(2)从文中的……,我感受到了……【课件的出现为学生及时搭建“有条理表达”的阶梯,帮助学生提高说话的质量。】二、句中识字。1、同学们很会学习,是的,新接触一篇文章,我们至少要能说得出初步的感受。好,刚才我读了课文给大家听,现在,我想听听你们读课文。简单点,我只要你们读两段话:请看大屏幕,你能正确、流利地把它们读出来吗?先试读一下,特别注意红色的字,如果不会读,可以悄悄地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