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一、作者与作品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一、作者与作品简介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孔庙孔庙孔林孔林孔府孔府一、作者与作品简介《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一、作者与作品简介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二、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1.教育思想①教育的指导思想——有教无类二、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②教育的基本方法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因材施教二、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②教育的基本方法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触类旁通②教育的基本方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子罕》)——循循善诱,循序渐进二、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③教育的基本内容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诗、礼是其主要课程二、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④教育的培养目标学而优则仕。——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二、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2.为学之道①学习的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爱学、乐学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学而不厌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二、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2.为学之道①学习的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二、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2.为学之道②学习的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学思结合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而》)——精益求精二、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2.为学之道③学习的内容文、行、忠、信。(《述而》)——博学“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贯一二、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2.为学之道④学习的目的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学以致用“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为己之学二、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孔子杏坛讲学孔子杏坛讲学三、课文解析●第一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参考译文】孔子说:“能从温习旧知中开悟出新知,就可以做老师了。”【本章大旨】强调新故合一,教学合一。三、课文解析●第二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参考译文】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就危险。”【本章大旨】强调学与思当交修并进、互相结合。三、课文解析●第三章●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参考译文】子贡问道:“孔文子何以得谥为文呀!”孔子说:“他做事勤敏,又好学,不以问及下于他的人为耻,这就得谥为文了。”【本章大旨】孔子解释孔文子谥号之涵义。三、课文解析●第四章●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再用礼节来加以约束,也就可以不致于离经叛道了。”【本章大旨】意在说明“文”与“礼”、“博”与“约”兼修并进之于施行大道的重要性。三、课文解析●第五章●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参考译文】孔子说:“学习好像追赶什么一样,就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失掉它。”【本章大旨】讲学习态度的问题。三、课文解析●第六章●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参考译文】孔子断绝四种毛病:不主观臆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是。【本章大旨】孔子弟子记孔子平日处事立行之态度。三、课文解析●第七章●子曰:“吾有知者乎?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