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的教育多一些美丽标签日本医学家江本胜写的《水知道答案》讲了一个关于水的情感测试实验的故事。他给一瓶水贴上不同的标签,结果发现水分子结晶竟然不同。当贴上赞美、感恩等让人快乐的、美丽的标签时,水分子结晶呈现出形态各异的美丽的图案。反之,当贴上痛恨、责骂等让人生气的标签时,水分子结晶非常混乱或像受委屈孩子的脸,呈现出一副杂乱、恐怖的图像。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应该深受启发。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在“恨铁不成钢”的心情下,动辄就讽刺、挖苦、呵斥、惩罚,习惯于对学生用“抱怨的标签”、“批评的标签”、或者“强迫的标签”,而对学生的“美丽标签”却视而不见。我们不妨多一些“美丽标签”贴在学生的身上。首先,多设一些“尊重的标签”。著名教育家爱默生说:“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研究、了解、理解高一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形成和养成的特点、对知识接受和感悟特点,这是尊重的前提。然后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不漠视、不疏忽、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少一些抱怨标签、批评标签或者强迫标签,多一些自我审视、检讨和修正。其次,多设一些“耐心的标签”。顾及学生身心变化和学习需求的变化,不盲目借鉴、沿袭、重复原来的解决方法,不凭借自己以往的经验对待眼前的问题。用我们自己的“耐心标签”细致地粘贴各种育人技巧,用心挖掘积极价值,精心把握教育时机;用自己的耐心、细心、诚心去感染、激励每一个学生,以此调动学生的各种积极因素,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第三,多设一些“表扬的标签”。学生喜欢表扬,更需要表扬。从点点滴滴之处发现、挖掘学生的闪光点,用放大镜找学生的优点,适时、适度抛出表扬的标签,让学生在鼓励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逐渐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自信心。反之,如果总看到学生不好的一面,哪壶不开提哪壶,专拣学生的缺点、短处来教育,这样做极易引起学生的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既不利于改正错误,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多一些肯定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表扬少一些挖苦,多一些奖励少一些惩罚,往往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生需要不同形式的教育,也需要不同程度的帮助。我们应该多从自身的育人素质与理念、方式与方法等方面去反思,从学生的共性与个性差异、兴趣与情感等因素上多分析,多学一学,多试一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美丽标签”,通过欣然地接纳、平等地对待、真诚地欣赏、持久地鼓励、良好地沟通、耐心地等待和不断地创新,在“美丽标签”的教育中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古希腊寓言家伊索讲过一个故事:有一天,伊索坐在沙滩上,有一个旅行者路过。他问:“我来自城邦阿戈斯,去往哥林斯。你或许知道,那里的人们生活得怎么样?”伊索问他:“你来自的那座城市里的人们过得怎样?”旅行者回答道“他们非常不幸,生活无聊乏味,人人都暴躁易怒、怏怏不乐。”伊索听后说:“哥林斯的情况几乎一模一样。”旅行者听后,垂头走了。过了一段时间,又有一位旅行者经过。他停下来问伊索:雅典的人们过得怎样?伊索照例反问这位旅行者,生活在家乡的人们生活如何?旅行者称赞家乡的人们真诚善良、热情好客。伊索对他说:“放心吧,雅典的人们也是一样,和善、友好、生活得非常幸福。”这位旅行者听后,昂着头,吹着口哨,继续向前走去。这个故事同样适用于孩子。如果孩子总被人批评自私、无能,这个孩子会不自觉地被这股力量牵引,渐渐变本加厉,负面评价会不幸应验。相反,当一个孩子得到信任,经常被表扬,他会更加生气勃勃、幸福健康。老师对学生应该持有一种积极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