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精神》演讲稿社会实践演讲稿(彝语)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是彝学学院暑期实践服务团队成员洛伍拉卓。很开心也很荣幸在这样一个凉爽的秋日里能代表彝学学院暑期实践服务团队一行13人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此次云南之行的收获。彝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主要聚居于中国西南部云贵川三省,目前史学界有一种观念认为云南是彝族的起源地,传世13代的南诏国也是由彝族建立的。且彝学学院今年恢复了在云南和贵州的招生。鉴于上述情况作为‘世界唯一,中国第一’的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云南之行势在必行。我院在考虑了学院实际情况和当地民情后,决定在2015年7月4日组织暑期实践服务团队以“走进彩云之南、传承彝族文化”为主题赴云南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队由彝学学院院长罗庆春教授任随团专家顾问,副院长子莫伍果老师为领队,团委书记杨彦老师为指导老师。面向全院公开招募选拔出一批同学组队,根据学科特点还特别邀请了川学文学人类学研究生张琴加入团队。在前期的筹备中,我们结合校团委的要求制定了完善的规章制度,团队指导老师给大家开了行前准备会,在团队中设队长、副队长、宣传员、记录员、管理员各一名。在暑期实践后我们也分别撰写了实践报告,最后汇总为2015年彝学学院赴云南暑期社会实践报告,同时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师同学在审阅后多给与我们宝贵的意见。回望来路8天,192个小时,两千多公里路,长路漫漫、收获多多,接下来请大家跟随我们的脚步,一同重走彝学的彩云之南实践之路吧。2015年7月4日实践小分队整装出发,在经历了近30个小时的长途奔波之后到达云南楚雄,经过一晚的休整。第二天一早小分队来到楚雄州彝族文化研究院,院长肖惠华老师等引导第1页共3页我们参观了彝族毕摩文化研究室、社会历史调研室,双方就如何有效开展合作等问题进行探讨交流,并达成共识。彝医药学是我院新设专业,为加强院地合作,争取专家资源助力彝学办学。7日小分队前往我院实习实践就业基地——“老拨云堂彝医馆”参观学习,李副馆长带领我们参观了彝医馆各特色诊疗室,并介绍了彝医药学独特的医药观与疗法。7月8日全体队员乘车前往巍山县,在当地我们参观走访了等觉寺、星拱楼等彝族古建筑。并与当地的艺术家、文学家一起交流凉山与巍山彝族传统文化不同的魅力,学习了巍山彝族民间舞——打歌。9日我们前往南诏国发源地——巍宝山。参观了南诏土主庙,去到了彝族祭祖大典的现场,在毕摩喃喃的经声中,我们共同祈愿在我们这一辈人的努力下国家能繁荣昌盛、民族文化源远流长。10日到达XX县区,我们与来自当地知名的彝医药专家及各单位相关负责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下午2点,我们来到石林县民族中学进行招生宣讲,队员们还和石林民中的同学打了一场酣畅淋漓的篮球友谊赛。11日小分队来到石林风景区,我们在参观的同时加深了对彝族撒尼人经典传说《阿诗玛》的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当地民俗旅游发展的状况。在这8天中我们行走、调研、思考,实地感受了目前云南彝区文化传承发展的现状。在云南彝区彝族文化发展遭遇瓶颈,服饰等民俗手工艺出现断代,彝族传统文化、语言文字等诸多文化元素正在逐渐消逝。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艰难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断流失,以及文化产业发展和民俗旅游开发所存在的问题,点点滴滴我们无不是看在眼中记在心里。我们能做的就是无论在何处都以身作则、认真学习、积极向上。因为我们清楚的记着罗老师说过的那句话:你站在哪儿,彝族就站在哪儿。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是民族的脊梁和民族的未来,站立在我们身后支持我们不断前行的是逾千万的民族同胞。在云南我们踏实调研、真诚相待,全面了解云南彝区文化的多样性,并得到了当地民众的广泛认可。实践归来后,我们及时开展暑期实践分享会。通过参与队员精彩的分享,让同学们在了解云第2页共3页南彝区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发展现状的同时,也树立“大彝族”的观念。此次彝学学院赴云南之行受到了国家民委、中国财经网、昆明官网等关注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了西南民族大学和彝学学院的良好形象。学院领导于9月前往石林县民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