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基本信息课题《独特的民俗活动》学科美术学段第四学段年级七年级教材书名:《美术》14出版社:广西美术出版社授课人李秋艳授课时间2014年4月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以设置教育新课程标准为理论依据和行动准则,切实转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变被动为主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和动手实践练习,提高审美意识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尊重民族文化的态度和多元化的审美心理。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举行一项模仿傣族民俗“泼水节”的活动。学生情况:初一年级学生能独立通过个渠道查找有关民族民俗活动的图文资料,此年龄段的学生心理特点活泼好动。教学方式:立足于学生生活经验和兴趣,引导学生将民族服饰的主体进一步向民族风俗活动等方面拓展,使学生在学习本课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性学习。教学手段:通过模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民俗活动的乐趣。技术准备:多媒体课件,从图书馆、书店、互联网上查找的民族服饰及民族民俗活动的图文资料。民族服饰及其相关实物道具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不同民族文化特点与价值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到傣族独特的思想、情感、文化底蕴、生活习俗等。2、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活动进一步了解各民族民俗活动,追溯各民族人民的生活、思想、情感,探求民族文化的特点与价值。3、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珍视尊重各民族文化的宽容态度和多元化的审美心理。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根据上节课学习的民族服饰知识,请同学们看墙上挂的几套民族服饰,谁能说说它们分别是哪个民族的服饰?生:傣族,藏族,壮族(通过识别,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知识,温故而知新。)1师:上节课老师布置同学们课后收集我国民族民俗活动的图文资料,大家都准备好了吗?生:根据课前收集的图文资料作简单介绍。(朝鲜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同学们能否能熟练掌握通过各种渠道查找相关学习资料的技能。)二.讲授新课:师:我国在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每个民族因其历史文化背景、生活环境、思想情感理念的不同,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民俗生活。下面,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民俗活动图片。师生一起欣赏一组资料图片(展示课件),教师同时对图片展示的民族活动做简要分析,教师用真情实感的语言补充民族民俗活动的历史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进一步了解各民族思想、情感、风俗的热情和加入模范民俗活动的冲动。(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民俗活动,为下面的活动做好铺垫)师:除了刚才我们欣赏到的民俗活动,我国还有很多很多独特的民俗活动,请问有哪位同学有幸参加过这样的活动?大家想不想体验民俗活动的那种激动,开心的感受呢?(通过设问,引起学生的跃跃欲试想。)师:我们就现在以傣族的泼水节为模拟的活动对象,大家说好不好?生:好师:这个活动我们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真怎样才能看出来这首傣族泼水节的活动?生:要准备水。。。还要穿上傣族的服饰!教师组织指导同学们完成化妆的准备工作。(通过化妆与制作服饰饰物的准备活动,鼓励学生集思广益,在探究中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实现了和美术课程的有机整合,加深了他们对傣族服饰的了解。)三.活动安排:师:首先展示学生制作的民族服饰饰物手工作品,并让做好服装饰物的同学帮画好妆的同学装扮。然后分别请出化好妆的男同学和女同学,让同学们评价他们的装扮。师:“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天。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2师:下面请大家一起来参加模拟傣族泼水节的活动,同学们带着娱乐的心情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泼水节模拟活动,同学们手上各拿着一个盛水器,互相洒水嬉戏。大家热情高涨,整个课堂洋溢在欢乐的海洋中。(课前的准备为模拟活动打下了基础,作好了铺垫,体现了课程的开放性,培养了同学协作精神。创造性的开展模拟活动,更增强了学生探究意识,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四.对活动进行总结。师:抛出问题:傣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