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与楚词1、简介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楚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的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其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其作品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屈原的作品《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皆为不朽诗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诗中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和忧国忧民、忠贞爱国的情怀。战国时代,连年混战。屈原为楚国左徒,忧心百姓苦难。屈原立志报国,劝怀王任贤用能,深得怀王信任。怀王11年,屈原外交成功,六国联盟抗秦,怀王为盟主。楚国以公子子兰为首的贵族,嫉恨屈原,进谗言,怀王疏远屈原。张仪乘机向秦王献计,离间齐楚两国,六国联盟自解。张仪使楚,将价值连城的白璧献予怀王宠姬郑袖。张仪许以六百里土地,劝怀王绝齐联秦。屈原痛斥奸臣滑使,力劝怀王持守盟约。盟约既毁,张仪赖账,说所许土地为六里。怀王大怒,率兵十万,进攻秦国。秦王改变攻齐计划,约齐国两路攻楚,连下楚城。屈原上言,子兰靳尚等罗织罪名,屈原被革职放逐。屈原走了。从怀王27年起,秦连年对楚国用兵。楚国事日颓。秦王来信,约怀王到秦的武关商谈盟约。怀王被囚咸阳,于顷襄王3年病死。骨架运回楚国。屈原进言顷襄王,力主联络诸国,共同抗秦。顷襄王革去屈原三闾大夫之职,派人押送,流放江南,永不北返。屈原遭遇国家忧患,苦痛愤怨,写下《离骚》。秦将白起攻破楚国国都,屈原抱了块楚国的石块,纵身跳下汨罗江。百姓爱戴屈原,每年5月初5,摇着龙船,拜祭屈原。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离”,通“罹”,“遭遇”之义;“骚”,“忧愁”义。“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患”;王逸解释为“离别的愁思”;也有人解释为“牢骚”。现多采用班固的解释。解题屈原《离骚》一诗博大精深,主题是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课文节选部分共13节、52句。前七节自叙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后六节表现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课文串讲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九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语气助词,相当于“啊”百姓的生活叹息唯爱慕修洁而美好束缚句首语气词谏诤废弃、贬斥薰草佩带重复采集香草爱好,崇尚死亡多次(2)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既因我用蕙草做成佩带而遭废弃啊,又加上我采集了香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这就是我出自内心的爱好啊,即使让我死上千百次我也决不后悔。(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我长叹息不住地擦拭眼泪,我悲哀人生是这样的多灾多难。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我只是喜欢修洁美好而自我约束啊,却早上进谏晚上就被抛弃一边。。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