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山阴人。明亡后隐居,著述。著有《西湖梦寻》《快园道古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chóngzhēn是日,更(gēng)定矣,余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有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gèng)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nán)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完)检查预习:拥毳()雾凇()沆砀()()铺毡()打更()......cuìsōnggēngzhānhàngdàng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翻译课文..明崇祯五年十二月,我正住在西湖边。连续下了三天大雪,西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没有了。是日更定矣,余桡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有两三粒而已。这一天,晚上八点钟左右,我划着一条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和带着火炉,独自往湖心亭看雪。冰花一片弥漫,(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白色的。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的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船,舟中像米粒似的两三个人影罢了。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来到湖心亭,看见有两个人铺着毡子,面对面坐着,一个书童在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见到我,喜出望外,说:“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呢!”拉着我一起喝酒。我尽力喝下三大杯然后就告辞。问他们的姓名,他们说是金陵人,现客住这里。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下船时,船夫嘟嘟哝哝地说:“别说相公痴,还有比我们这位相公更痴的人呢。”1“看雪”的时间是?地点是?2写雪大的句子是?写冬雪寒冷寂静的句子是?(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余往西湖)3写湖心夜景其总的印象是()特写景物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堤亭舟人,痕点芥粒全景广漠特写渺小雪后西湖人鸟声“俱绝”而作者“独往”反映出作者什么“情怀”?(超凡脱俗孤芳自赏)如何理解文中“莫说相公痴”中的“痴”,他“痴”表现在何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比较阅读: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手法,景人相映;而《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你心中的雪景是什么样的呢?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透不过气来,于是,只有在大自然中来舒展自己。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他们寄情于山水,在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依托。雪是其节,冰是其志,苍茫天地是其归宿,凌寒独立是其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