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里的“小帮手”们——浅谈幼儿园小帮手现象扬中市长旺中心幼儿园212215黄菲摘要:本文对幼儿园“小帮手”现象的内涵、类型等进行了考察,在此基础上就“小帮手”现象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幼儿自身的本质因素和来自成人的因素都影响该幼儿在班级中的关注度。教师的教育应该是面向全体的,应该努力发展点和面的和谐进步。笔者在幼儿园工作的几年时间里,发现了一个常见的现象,每个班级总会有那么几个特殊的孩子帮助老师来管理班级,他们在班级中往往具有一定的威信,能够代替老师发布一些命令。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总能听见他们的话语,“你不要再讲话了,要不然你就不要玩了!”“你做这个,那个是乖得小朋友才有的玩的!”。。。。。。他们的神态,动作,话语,俨然一副老师的样子。他们也会常常帮助老师完成一些特殊的工作,仿佛在一个班级中他们具有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权利。实际上,幼儿的发展并不是平行的,幼儿之间在不同的场景中存在着一些差异,这种现象就是在一定的差异中产生的。正文一、“小帮手”的定义、类型。(一)“小帮手”的定义。姚敏在其论文《“小帮手”现象探析》中把“小老师”列入幼儿园教师的“小帮手”一类。她把帮助教师做事的幼儿总称为“小帮手”,并根据行为指向的不同将“小帮手”分为两类:一类是帮助教师递送物品、传递信息的小帮手;另一类是帮助教师履行教育者职责,行使整顿班级秩序、监控约束其他幼儿行为的权力的小帮手,也就是所谓的“小老师”。“小帮手”的职责主要有:维护班级秩序;帮助老师完成一些特殊的任务;进行示范指导等。(二)小帮手的类型。1.管理班级秩序的“小老师”。这一类的“小帮手”往往出现在晨间活动、游戏活动以及过渡环节中,他们的职责主要是帮助老师管理班级秩序,他们的权利往往被老师认可,代表的是老师,所以在班级中存在着相当高的威信,被管理的幼儿一般只能采取服从的态度。案例一:在午睡起床后,A老师在给女孩子梳头,让其他幼儿听故事,可是很多幼儿都在吵闹,这时,老师对涵涵小朋友说:“请你帮老师去看,有哪个小朋友不在认真的听故事。”涵涵走下去,在幼儿中间来回走,这时多多和旁边的小朋友在说话,婷婷走过去对多多说:“你不要再讲话了,要不然你就站起来!”多多就不讲话了。2.掌管一组权利的“小组长”。这一类“小帮手”主要管理对象是一个组的幼儿,他们的任务主要是给一组的幼儿准备学具,餐具等,管理好一小组的纪律等。他们的权利往往也从老师那直接获得的,在管理的范围上比“小老师”要小很多,在内容上也比较琐碎。“小组长”在一组上也具有一定的威信,这一组的幼儿多数也是服从他们的。案例二:盈盈是小组长,在一节美术活动中,老师说:“请各组的小组长去拿蜡笔和勾线笔,然后分给小朋友。”盈盈去拿了东西,一个个分给幼儿,这时有两个幼儿在玩闹,盈盈说:“你们再讲话我就不给你们了!”那两个幼儿停止玩闹,盈盈才把东西分给了他们。3.进行传递工作的“小助手”。这一类“小帮手”的可能并不具有管理纪律的权利,他们的任务往往是帮助老师传递东西或信息。这类幼儿也往往是老师最喜欢的幼儿。二、“小帮手”的成因及其结果(一)“小帮手”的成因。根据笔者在教育工作中的观察,可以把原因分成:自身的内部因素和来自成人的外部因素。1.儿童责任感的驱使普林格尔认为儿童有四种需要:对于爱及安全的需要,对新体验的需要,对赞认可的需要以及对责任感的需要。儿童对责任感的需要往往驱动着他们去仿效成人的行为,努力参与成人的生活。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教师为了维护班级规则经常强调“不能做什么”,而不是“应该做什么”。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当看到其他幼儿违反规则时,他便会去制止或说教。1.儿童自信心发展的需要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3―6岁儿童的心理发展正处于第二阶段“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和第三阶段“主动性对内疚”。在这两个心理发展阶段中,幼儿的主要任务是自主性的发展。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发展着自我。在做“小老师”的过程中,幼儿要学着自己判断和做决定,而且幼儿觉得自己在对他人提供帮助。这对培养他们的自...